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匡改康研究

浏览: 次 日期:2022-05-23

康氏大家庭中,有一大支系是由匡氏改为康氏的。这一支系在改康之前和改康之后都创造过家族的辉煌,有很多值得研究、值得效法的地方。我们把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总结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匡改康的来源

明天顺年间《晋阳泰和康氏合修族谱》卷一《原序》说:“康氏为泰邑巨姓,人皆知之,而不知泰邑之康,亦自有辨,有卫康叔之后,由姬姓而转康者也,是为京兆名家;有吉州别驾胄公之后,由匡姓而改康者,是为晋阳望族。今槎乡前岗里南卿公之康,按其谱牒,固本自别驾胄公。胄公乃晋阳匡氏汉丞相衡公伯兄衎公之二十六世孙,唐贞观时官吉州别驾,因家泰和祁州。至南唐蕲州刺史稠公归宋,避讳,易匡为康。”对匡改康讲述最清楚的是《晋阳泰和合修康氏族谱》所载的《东海源流记》。《东海源流记》曰:“康之先本姓匡,晋阳句(句:读勾)须公宰鲁匡邑,因以邑为氏。历五世至绛,为季氏宰。二十一世至元彪,为骠骑将军,密康公嘉之,妻以公主。二十四世至章,官齐元帅,生廪,享年百有二十。二子,长曰霖,汉文帝时为武昌令。次曰云,为护军尉。云生通,官讳绶,为丹阳令,因家金陵。通之孙曰、曰㠐、曰嶷。崧为太原丞,复赘居东海。生纲,为东海太守。二子,长曰衎,字大圭,汉记室;次曰衡,字穉圭,家贫好学,凿邻壁偷光读书。诸儒讲诗,见衡来,咸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宣帝朝,射策甲科,除(除:本指台阶,这里意思是拜、封)为太常掌故。元帝朝,迁博士、给事中、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建昭三年拜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葬兖州嶧县南一十五里,县治东有丞相祠焉。公之后,名人显官,难以枚举,姑以其迁徙言之。其徙于滕县者,衡之二十七世孙化也。由滕县徙丰城正信乡之沙湖曰信宗,信宗中后台卿住水州,关卿住城东,闵卿住城南,海卿住州湖,稷卿住虹桥,渭卿住坛头。唐元和时,有讳者,为河南洛州参军,因庞珣作乱,领子孙七十多人避居袁州、宜春。珌之长子散骑大夫讳义,由宜春徙泰和千秋乡破溪。自破溪而徙抚州河口者曰鼎,徙光化乡者曰新,徙四都梅林陂匡家岭者曰珽,徙万安剡溪学堂坪者曰佑。由剡溪而徙永和乡金滩者曰汝贤,徙郭埠者曰宗茂。由郭埠而徙南昌府北岗者曰以文。珌之次子曰合,由宜春徙泰和仙槎乡,寻徙兴国蓝田,易匡为方。由蓝田而徙广东者,仁翚也;徙于都者,仁貌、仁荣、仁海、仁俊也;仁俊之孙自诚泽又自于都复居兴国焉。珌之三子曰索,由宜春徙云亭乡含口村,今称抗溪是也。厥后济可徙杭中,敬可徙山下,宗贵徙举林,淑翔徙邑城东,凡此皆衡公之后,分为十八派,今则宗支蕃衍,又各自有分矣。稽我衎公历二十七世至胄,唐贞观中为吉州别驾,因家泰和祁州匡家坊。生二子,长曰琬,琬之十世孙十七客都使珣,徙安福阳坵里濛潭。次曰,瑴之六世至,徙仁善乡绅溪。南唐蕲州刺史讳稠者,垍之五世孙也,归宋,避太祖讳,易匡为康。刺史三子,长曰宣,宋博士,嗣守先祠,复居金陵。次曰宁,宋赣县书司,徙仙槎前溪。三曰宝,宋评事,徙庐陵儒林乡麻州,更姓王。至十二世文通,分徙富田。总而计之,衎公之后,分为六派。其间名人显宦,则有若辅、寻二公,为博士,适为陇西郡守,僖为江陵令,融为营阳长史,郡为东海越王记室,楷为寿州刺史,朏为荆州参军,祐为豫州参军,约为录事参军。自六派既分,而后历世久远,宗支蕃衍,又各自有迁徙。至于理学名贤之众,科名仕宦之盛,蜚声今古,炳耀宇宙者,则又难以数计焉。洪公字国兴,为宣公之三子,居金陵,传十世,我晋用公兴怀水木,不忘桑梓,复自金陵拓基于陇口,二子,长曰南卿公,徙仙槎九州前岗,传十三世,姓可公徙碧山;正可公徙九州街上,子一清公自街上徙秀水;次曰兑卿公,传五世至泰然公,又自陇口徙蒲田。迄今两派蕃衍,人文簪缨,楚楚接踵,猗欤盛哉!非我祖积累培植之厚,其能有此乎?谨备纪于谱首,使后之观览者,知祖宗树德休垂,故其蕃昌若此。凡丕承先绪,垂裕后昆者,讵可忘其所自哉!

这篇《东海源流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第一,崧为太原丞,复赘居东海。生纲,为东海太守”几句话,点出为什么取名《东海源流记》。第二,明始祖,“康之先本姓匡,晋阳句(句:读勾)须公宰鲁匡邑,因以邑为氏”,说明祖根在晋阳,始祖为句须公。句须公为鲁成公相施叔孝家臣,施叔孝命句须公管理匡邑。句须公治理有方,子孙以为荣,即以邑为氏,称匡氏。第三,对代数、传承有清晰的记载,可推知某人为第几代。第四,有较详细的播迁记录,可以让当今各地匡改康宗亲据以查找各自的支系传承。第四,《东海源流记》中“泰邑之康,亦自有辨,有卫康叔之后,由姬姓而转康者也,是为京兆名家;有吉州别驾胄公之后,由匡姓而改康者,是为晋阳望族”的记载,用互相排除的表述方法,从郡望和堂号上说明了康叔康和匡改康的根本区别,这个问题,在后文论及匡改康郡望和堂号的时候,会有进一步的说明。第五,《东海源流记》中概括介绍了家族名贤显宦。总之,《东海源流记》无论对匡裔康氏或是其他来源的康氏在厘清家族来源上都是有重要价值的。

清代刘廷献《广阳杂记》卷二:“康姓,本江西吉安府福县人,其始祖姓匡,谓珣,宋艺祖时,与梁灏同榜,因犯帝讳,请易之,帝书王、康、姜三字,令其自择,定康姓焉。”珣为胄公十一世孙,可见,《广阳杂记》所记与《东海源流记》是一致的。

二、春秋时期匡邑所在地

《左传·成公十七年》:“初,鲍国去鲍氏而来为施孝叔臣。施氏卜宰,匡句须吉。施氏之宰,有百室之邑。与匡句须邑,使为宰。以让鲍国,而致邑焉。施孝叔曰:子实吉。对曰:能与忠良,吉孰大焉!鲍国相施氏忠,故齐人取以为鲍氏后。

本来,《东海源流记》中“晋阳句(句:读勾)须公宰鲁匡邑,因以邑为氏”的记载和在《左传·成公十七年》的记载,已经把这个问题交代清楚了,但由于古籍中特别一些很权威的古籍中对匡邑所在地说法不一,致使人们对匡邑所在地众说纷纭。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之《论语注疏》卷九《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汉包咸注:“匡人误围夫子,以为阳虎。阳虎曾暴于匡人,夫子容貌与虎相似,故匡人以兵围之。”《论语·子罕》:“子畏于匡。”俞樾《群经评议》:“畏,拘囚也。”《左传·定公六年》:“二月,公侵郑,取匡。”鲁国权臣阳虎为讨好晋国,发兵攻打郑国,攻破匡邑。与匡人结下深仇。八年后,孔子带着弟子们途经匡邑,因为孔子与阳虎在体格和相貌上都比较相似,容易发生误认,而且事有凑巧,那天为孔子御车的是弟子颜尅,当年阳虎攻破匡邑,他也是阳虎的御者。当孔子一行人驾车路过匡邑时,颜尅用马鞭指着一段残缺的城垣向孔子炫耀道:“当年我为阳虎驾车,就是从那个缺口处攻入匡邑的。”他这一指不打紧,却惊动了匡人,匡人立即将他们包围起来。这个匡邑,在郑国国境之内。

明陈士元《姓觽》:“《风俗通》云:‘句须为鲁匡邑宰,因氏。’”《左传·文公八年》:“八年春,晋侯使解扬归匡、戚之田于卫。”既然是归还,说明匡邑本来就是卫国城邑。《后汉书·郡国志》:“匡,一作邼,卫邑。”今河南长垣市,西周时属卫国。春秋时期,卫国在长垣设蒲邑、匡邑。匡邑遗址在今长垣市西南张家寨乡孔庄一带。总之,春秋时期,多个诸侯国有名匡邑的城邑,但句须既为鲁国施孝叔宰,匡氏得姓的匡邑,绝对应是鲁国匡邑。

三、匡改康的郡望和堂号

清代大儒孙星衍在《校补元和姓纂辑本序》中就强调指出:“姓氏与郡望相属,乃知宗派所出。”“相属”意思是互相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郡望、堂号与祖根族源是密不可分的,考查郡望和堂号,可以知道自己的宗派出自哪里。     

郡是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望指望族,指有地位有声望的名门贵族,是累世显贵为人所仰望的家族。最初,郡望指一郡之中的望族。这些家族累世聚族而居,人口众多,代代不乏仕宦之人,地位显赫,门第高贵,为世人仰慕、敬重。经过不断发展演变之后,郡望有了新的含义,它用来指一个家族的发祥地和根源地。百家姓中常见的大姓,都有自己的郡望。

古代一个人为什么要强调自己的郡望呢?因为郡望对于一个家族,一个人,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郡望显示一个人的出身背景,影响到他的仕途、婚姻、人脉关系、交际交往等各个方面。比如男女婚姻上,世家大族即使没落了,也不会与庶族通婚。由上可以看出,郡望对一个人、一个家族的重要性。隋唐以后,国家铨选人才的政策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用科举考试代替了征辟、察举等方法,但世家大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并未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郡望的功能逐渐在发生变化,它慢慢变成了姓氏和家族的标志之一。人们通过郡望来寻根问祖,联宗认亲,因为同一姓氏中郡望相同的人,家族的发祥地、发祥原因、发祥始祖必然是相同的。与郡望相联系的还有堂号,堂号也是寻祖根探族源的重要标志,而且是更具体的标志。

以晋阳为郡望的康姓,是宋代由匡姓改姓而来的。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两个晋阳城,都在今山西境内。一为春秋时晋国赵简子家臣董安于所建,在今晋南蒲州附近。一是秦代所置的晋阳城,即今山西太原市。用作郡望、堂号的晋阳,即太原附近的晋阳。因这支匡姓的始祖讳句须,世居晋阳。

堂号对于一个姓氏,一个宗族,一个家族来说,在古代是必有的,因为堂号有许多不可忽视的功能。首先,是它区分姓氏的作用。但这只是一种大致的界定,因为有很多堂号,并不是一姓专用的。如京兆堂,既为康氏所用,而韦氏、杜氏、黎氏、宋氏、舒氏、扈氏等几十个姓氏也都以京兆为堂号。京兆这个堂号,来自郡望。京兆郡之内,世家大族非止一个,也就有多个世家大族用京兆作郡望,使用这个堂号的姓氏也就不是一个了。其次,是区别宗派的作用。如康氏使用的五个总堂号京兆、会稽、华山、东平、晋阳,就代表着康氏的五大宗支。在家族人口不断繁衍,延枝展叶之后,又会形成一个个新的宗支,这些宗支会建立自己的祠堂,当然也会取自己的堂号。子孙后代见到这些堂号,就会知道自己的始迁祖是谁,进而了解本宗族的发展情况。因此,凡是重视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会牢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再者,堂号对属于本堂的子孙后代有激励作用、诫箴作用、教育作用。因为祖上在为祠堂取名号的时候,就煞费苦心,将自己的种种期望寄托在内了。如江西泰和康氏的堂号修德、孝德、成德、种德、达德、三德、怀德、德裕等,要求子孙生在世上要以立德修身为本。另有任仁、敦化、旌善、孝友、立本、爱日、日新等堂号,从仁、礼、善、孝、悌等各方面达对子孙的期望,又要求子孙能珍惜光阴,像晋代张华《励志诗》中提出的一样,“进德修业,晖光日新”。另外,堂号还有引导子孙缅怀祖先伟业,敦宗睦族,维护家族稳定的作用。

《晋阳泰和合修康氏族谱》第一卷中详细记载了匡改康四大派的堂号,这四大派的堂号是:

碧山派 三桂堂 存忠堂 静乐堂 三槐堂 崇让堂 正心堂 存心堂 崇本堂 一气堂 聚秀堂 和乐堂 正乐堂 聚星堂 宣德堂 思善堂 五桂堂  

秀水派 履忠堂 承志堂 宗本堂 孝友堂 永慕堂 述礼堂 亲贤堂 述先堂 四荣堂 崇德堂 宝敕堂 承裕堂 笃庆堂 旌义堂 永承堂  

蒲田派 柳桂堂 玉伦堂 萱德堂 世德堂 诒谋堂

常公塘派 楚书堂

《泰和晋阳康氏族谱》卷末附录还收有一些堂号:里仁堂、惟清堂、秀宇堂、永思堂、余庆堂、启玉堂。里仁堂是碧山康氏旧祖祠,惟清堂是秀水康氏旧祖祠,秀宇堂是秀水康氏支祠,永思堂是蒲田康氏宗祠,余庆堂是蒲田康氏宗祠,启玉堂是康烈公后代建的支祠。

匡改康是康氏大家庭中很大的一个支系,他的堂号,应该远远不止天顺年间《晋阳泰和合修康氏族谱》中所记载的这些。

前面我们提到,《东海源流记》中“泰邑之康,亦自有辨,有卫康叔之后,由姬姓而转康者也,是为京兆名家;有吉州别驾胄公之后,由匡姓而改康者,是为晋阳望族”的记载,这样的记载,使用互相排除的表述方法,从郡望和堂号上说明了康叔康和匡改康的根本区别,明确地把京兆堂排除在匡改康堂号之外。但最近看到,有些匡改康支系的族谱中,显示出有京兆的堂号,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匡改康这些支系中,京兆堂号是如何发源的,他使用的范围有多大,都是需要做探讨的。

四、匡改康的进士和明经

    国家强盛,赖人才。国家延揽人才,需要制度。这种制度,是逐渐发展完善的。唐虞夏商之时,官制已难于考辨。《尚书·周官》言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后之研究者皆认为不是确数。周代是官制逐渐完备的时代。《尚书》之《周官》、儒家“三礼”之《周礼》,按孔安国所说,是“言周家设官分职用人之法。”二者展示了完善的国家典制,对后世国家官制及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深远。而周代延揽人才,有贡举制度,后世论科举者,皆认为其肇端于西周的乡举里选。按《礼记·王制》记载,首先由地方官乡大夫主持考试,选拔乡学中的优秀学生,报告给司徒,称之为“选士”。司徒再主持考试,选士中优秀者升入国学,称之为“造士”。造士升入国学,由乐正教以诗、书、礼、乐。经过九年深造,其不合格者被淘汰,终身为庶民。其学有所成者,由大乐正官主持考试,其优秀者提名于司马,称之为“进士”。再由司马主持考试,“辩论官材”,最后将进士中的贤能者报告周天子,由天子授予官职,赐给爵禄。这种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实为隋唐国子监培养选拔人才之滥觞。当然,这中间还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汉代是经学昌盛的时代,在人才选拔和官制建设上有了新的举措,这便是察举。所谓察举,指考察人才,予以举荐,经朝廷考试合格者,授予官职。其最典型者是诏举贤良方正。文帝十五年(前165年)九月,“诏诸侯、王公、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文帝“亲策之”,即亲自命题。诏应试者用书面的形式答题。由文帝亲自阅卷。这是中国记载的最早的正规笔试。汉代诏举贤良方正皆由皇帝命题,被举者对策,皇帝亲自评判优劣。除诏举贤良方正外,为选拔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还设有明经、明法等特科。汉代察举科目众多,既有诏举科目,又有每年举行的常科;既有注重德行的科目,又有侧重专门才干的科目,选拔方式的多元与考察标准的多元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代,官吏选拔制度出现了重大变化,就是从魏文帝曹丕时代出现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制,是一种选官制度,不是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朝廷在州、郡设中正官,职责是对相应区域内的人物进行品评,给出不同的等级。我们可以说,魏晋南北朝察举上承两汉察举,下启隋唐科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严格意义上的科举是以进士科的出现为标志的。进士科出现在隋朝,隋朝虽然国祚短暂,但由于它是大一统的国家,又初创进士科,因此在中国科举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隋文帝杨坚即位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上,废除九品中正制,不再让州郡长官举荐官吏,官员的选拔任用权收归吏部,新上任或任满需转官的官员都必须到京师参加铨选考试,与此同时还诏举特科。开皇十八年(598年),文帝诏书中出现了“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的话,它虽然不是将“科举”二字作合成词使用,却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出现“二科举人”的提法。这里出现的分科举人的文字表述,已是非常接近“科举”了。

关于进士科出现的时间,学术界历来存在争议。最通常的提法是,隋炀帝开进士科,时间只能笼统地说在大业年间。一开始,进士科并无特别重要的地位,隋炀帝在设置进士科的时候,他自己也一定不会料到设置的进士科会成为延续1300余年的科举取士起始的标志。汉代以后,朝廷取士一步步从以推荐为主向以考试为主转变,这在人才选拔上是巨大进步。特别是隋代进士科的出现,使科举制度有了良好开端。

在这里我们研究匡改康的进士和明经是因为科举考试登第者中,进士和明经更为一般人熟知罢了。实际上,科举取士,非止仅取进士,还有其他的名目,如明法、明书、明算三礼、三传、三史。如果说进士、明经是选拔经术、文学甚至时务的通才的话,明法、明书、明算则是选拔专业性或技术性的专才。明经科主要考士子对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考中相对容易一些。进士科除考经书外,侧重考诗赋和时务策论,录取率约为六十分之一,考中不易。时务策论和诗赋需要分析能力和文学修养,得第最难但进士前程远大。唐朝中后期的宰相半数以上为进士出身,因此,进士科是读书人入仕做官的首选途径。科举考试中,进士科处于主导地位。但考中其他科目,也是晋升的一种阶梯。在传世文献中,在言及官员出身时,出身进士、明经的往往有明确记载,出身其他科的很少有记载。

宋太祖赵匡胤始,设立了特奏名进士。此举是为了优待老而无成的举子。这种因举子多次应试不第特赐出身的办法到北宋中叶后形成定制,称为特奏名及第,又称恩科及第特奏名进士担任官职一般比常举进士低,多数从事与教育有关的职业,如州府官学助教,起到了促进官办教育发展的作用。

武则天时还设武举科,由兵部主持,为后代所沿袭。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敕令诸州:“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武举科是在借鉴进士、明经等诸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武举科推出以后,逐渐形成了武官“凡入仕必先贡举”的局面。不过,虽然在取士上,文、武形式相近,但由于武举科应试者人数较少,选拔范围不大,录取人数有限,因而在社会上影响力远不及文官科举。

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收入了明经、武进士、特奏名等其他名目,是有根据的。

    见《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一、《江西吉安府志》卷二一、《同治安福县志》卷八、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清代刘廷献《广阳杂记》卷二

康珣,字本瑰,号艮川,其先本姓匡,后改姓康,原居泰和祁州匡家坊,江西吉州安福人,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乙酉科梁颢榜进士,曾任安福知州等官职,后归隐。清代刘廷献《广阳杂记》卷二:“康姓,本江西吉安府福县人,其始祖姓匡,谓珣,宋艺祖时,与梁灏同榜,因犯帝讳,请易之,帝书王、康、姜三字,令其自择,定康姓焉。”珣为胄公十一世孙,可见,《广阳杂记》所记与《东海源流记》是一致的。

   见《同治泰和县志》卷一一、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烈,本姓匡,泰和县坊郭人,宋徽宗政和五年乙未科何榜进士,历官赣县尉、零陵宰。

   见《同治泰和县志》卷一一、《同治泰和县志》卷一五、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职,字景材,江西吉安府泰和人,进士、零陵宰康烈四世孙,博通经史,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戊戌科姚颖榜进士。为鄢陵令,廉洁自持,藉藉有声。

    见《同治泰和县志》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缙,江西泰和人,本姓匡。明洪武四年(1371年)辛亥科吴伯宗榜3甲28名进士。任平阴县丞,临民有方。升知丹徒县,为政不尚苛刻,以清静化民,兴利除弊,民德之。升镇江府同知,卒于官。明洪武十年皇帝制曰:“忠良之吏,亲民上德,特授康缙为文林郎”。

康和太  见《泰和晋阳合修康氏族谱》明天顺二年资政大夫吏部尚书致仕邑人王直行俭《康氏族谱原序》

康和太,宋咸淳(咸淳,宋度宗年号)年间人,由明经恩授曹县,贰令,有治声。

    见《泰和晋阳合修康氏族谱》载明宣德八年赐进士出身刑部员外郎邑姻欧阳汤《蒲田康氏族谱源流序》

康稠,南唐进士,仕蕲州刺史。

康时中  见《泰和晋阳合修康氏族谱》载明宣德八年赐进士出身刑部员外郎邑姻欧阳汤《蒲田康氏族谱源流序》

康时中,宋绍兴己未乡试,越庚午,二举恩科。

另外 ,江西康姓进士还有康元穗、康五瑞、康五瓒 康新民 、康观、康忭、康梦吉、康民献、康时兴、康应凤、康彦民、康頮 、康琰、康珪、康玠、康纪、康梦相、康国祥18人。其中,康元穗、康五瑞、康五瓒 康新民等四人皆安福人,对于他们是不是属于匡改康,由于缺乏资料,不敢判断。其他14人,大多数都属于京兆堂,他们和匡改康的进士一起,创造了江西康氏在科举道路上的辉煌。

康元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康元穗,江西安福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3甲229名进士。浙江温州府瑞安县知县,授文林郎。

康五瑞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同治安福县志》卷八、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2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五瑞,字毓宣,江西安福南乡洽水人。少通经史,尤邃《春秋》。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丁丑科李蟠榜3甲5名进士,知南陵县。兴学校,息讼狱,减火耗,捐俸偿历年逋。入为吏部主事,迁员外郎,历刑、工两科给事中,兼登闻院事。疏陈恤漕运,广学额,禁奸民暨停止新进士教习。寻以纠劾大吏纷更,左迁刑曹,旋授御史,复改礼部郎中,典试广东、广西。进翰林院侍读,分校礼闱,充日讲官起居注,升侍讲学士。尝捐产百亩为义田,食惠者众。康熙皇帝制曰:“康五瑞有资明之才,善治一方,勤政慎罚,钦恤百姓。”

康五瓒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康五瓒,号琉光,江西安福南乡洽水人,五瑞弟。清雍正五年(1727年)丁未科彭启丰榜3甲160名进士,任赣州教授。训诸生以躬行克己为要。捐俸倡修文信国公祠,置祭田。年七十二,卒于官。

康新民  见《同治安福县志》卷八卷十、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新民,号庄衢,安福南乡洽水人,万历三十五(1607年)丁未科黄士俊榜进士。由县令行取礼部,任浙江布政使,多治声。晋光禄、大理卿,户部侍郎,升刑部尚书。座右常贴“清、慎、勤”三字。立朝丰裁积历,不适魏珰,时推清介。

   见《同治龙泉县志》卷九、《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五、《光绪吉安府志》卷二一、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观,字复睗,江西吉安府四厢人,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曾棨榜进士,官广东陵水县令。

    见郑祥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历代江西进士全传》、《同治泰和县志》卷十一

康忭,江西泰和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甲子宋郊榜进士

康梦吉  见清万斯同著上海书店1994年影印本《宋代忠义录》、《同治龙泉县志》卷一二、《光绪吉安府志》卷二一、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梦吉,字叔宜,江西吉安府龙泉县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甲戌科王龙泽榜进士(一作咸淳元年进士)。梦吉曾客文天祥之门。在太学,不游湖山,不谒权贵。贾似道当国,有援引馆其门者,力辞却之,时人比之陈后山。登进士后,任抚州教授。严程试,举乡射,士誉翕然。后以宋亡,弃官不仕。祀乡贤祠。

康民献  见《万历吉安府志》卷五、《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三、《光绪吉安府志》卷二一、《同治龙泉县志》卷九、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民献,字翼夫,江西吉安府龙泉县人,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辛未科刘镇孙榜进士。官临江府司户参军。

康時兴  见《同治泰和县志》卷一一、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时兴,江西泰和县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甲戌科王龙泽榜进士。

康应凤  见《同治永新县志》卷一一、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应凤,江西永新县人,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陈文龙榜进士。

康彦民  见《明史》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康彦民,字忞窗,江西泰和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5年)进士。先知青田,调仪真,后历巴陵、天台,四令壮邑,并著贤声。政尚教化,劝民务本力农,著有《谕士民书》万余言。永乐初罢归。洪熙元年,御史巡按至天台。县民二百余人言彦民廉公有为,乞还之天台,以慰民望。御史以闻,宣宗叹曰:“彦民去天台二十余年,民犹思之,其有善政可知。”乃用为江宁县丞。

 頮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同治泰和县志》卷一二

    康頮,江西泰和人,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曾鹤龄榜2甲48名进士,授南京大理寺右评事,任石阡府知府。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同治泰和县志》卷一二

 珪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康珪江西泰和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2甲19名进士。任刑部员外郎、桂阳州同知。

   见《同治泰和县志》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同治泰和县志》卷一二

   康纪, 江西泰和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3甲3名进士。授大理寺右评事。弘治十八年皇帝敕曰:“康纪经术专门,甲科高策,操持清慎,克笃奉公,特进文林郎,登崇,钦哉!”

康梦相  见《明神宗实录》卷四五〇、《同治泰和县志》卷一八、《新纂云南通志》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郑翔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江西历代进士全传》

康梦相,字子赉,江西泰和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2甲66名进士。授刑部主事,佐大司寇治系室,分罪囚、罪臣二室,开池浚井,司寇甚器之。后改虞部郎,镇张秋,升四川参议,备兵安绵并松潘。处置熟苗夷有略,叙功赐金帛。移金衢道,歼海寇,缚叛卒。复移滇任,会阿克郑举陷武定,梦相至,戢乱定变,恤亡扶伤,而言者纠中丞,梦相被波及,罢官。嘉靖年间,以佥事提学云南,清操卓异,培养人才。宁州士子,歌咏不忘,至今祀之。

康国祥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朱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光绪江西通志》卷三二、《光绪吉安府志》卷二一、《同治龙泉县志》卷九

康国祥,字建山,江西吉安府龙泉县七都龙溪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 戊戌科孙承恩榜3甲174名进士。任陕西汧阳令,廉介有声,艰归。服除,补大仓州判,摄长洲县。年饥,给谷以赈,多所全活。除弊政,葺城垣,爱民礼士。州民德之,立祠刻石,祀于虎丘。

总的来看,江西康氏无论是匡改康还是康叔康,都是人才辈出,特别是在科举之路上,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作者:康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