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消失的康家宗庙

浏览: 次 日期:2024-01-13
淇县东北部,今属鹤壁市示范区,为了便于本文说明事理,故沿袭旧称,此处有座冯庄康庙,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康庙也称康家庙,位于冯庄东南,距村一里多远,现规模不算大,三间大殿,两间东厢房,一间杂物室,三间山门。重建的庙宇虽已经更名为关圣庙,但当地人仍称其为康庙,当地部分人口语发音为“康儿庙”,可见康庙在淇县东北部影响之久,影响至深,已经入脑入心,根深蒂固。

在我幼时,康庙已无庙宇,只剩下一堆瓦砾废墟,有几件石础、石柱、石屋顶(整块石头凿成的),耐得住风吹雨打,交错卧在路旁荒草之中。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以大、中学生中红卫兵为主力的,以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主要内容的运动,伴随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而席卷中国大地。当时很多庙宇被拆,神像被砸,尤以中原为重,冯庄康庙自然是未能幸免于难。烧香祭祀,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是严格禁止的。但每逢春节,附近村民趁着天未亮时,偷偷到康庙祭祀。千古以来,中国家族有敬祖先、建家庙、修家谱的传统活动,一时难以断绝,禁令一但放松或解除,仍会公开活动,并世代延续下去。封建迷信要禁止,民族传统应要保留。
随着自己外出求学、工作,对冯庄康庙(废墟)的记忆逐渐模糊了,直到 2015 年夏天,冯庄康庙才真正引起了我的关注。当时我为淇县四古(古城、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丛书编写组成员,在大屯村采风时,遇到高清林老先生,当年他八十多岁,曾在本村当过几十年校长,在当地很有名望。因我姥姥家距离学校很近,我们认识很早。高校长告知我,“大屯村东北角(即冯庄村东南角)有个庙叫康庙,其实是康家祠堂,我们这一带的人习惯叫康庙。”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康庙是康家祠堂。不过,在农村往往将家祠与家庙混为一谈,不加区分。其实,祠堂、家庙都是中国的家族文化,都赋予了追祖溯源、祭祀先人、维护族人团结的功能,是“根”的所在。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家庙是供奉祖宗、先辈神像、灵位,供族人祭祀、
朝拜、思念的场所。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祠堂虽然也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但是祠堂又是族人聚会、议事、处理族内纠纷等宗族活动的场所。祠堂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还是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基本上都在祠堂进行的,有的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族人家庭之中发生争执,都要到祠堂中裁决,祠堂在一定意义上又成了衙门,具有“公堂”的性质。淇县原来有一个康叔祠,是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 1704 年),原户部给事中高遐昌捐地,知县王珩创建,地点在淇县城内阁南。既然是新捐土地所建,那么,康叔祠或康家宗祠原在何处,目前未见历史记载。
冯庄康庙到底是康家的家庙还是康氏祠堂,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在完成《四古丛书》及《朝歌文萃》写作任务之后,我再赴大屯村,再访高校长。谁曾想高校长已经作古。
我必须尽快弄清楚冯庄康庙的真实身份,否则,越拖困难越大。今年盛夏季节的 月 30 日,我一人走进了冯庄康庙。庙宇虽然是在旧址之上重建的,但已更名“关圣庙”。中午,终于在一垛红砖背后找到了镶嵌在西墙上的一通碑。我顶着烈日,将《冯庄关圣庙碑记》抄录如下:
“关圣庙原名康庙,在我村东南方,据群众传说有康氏在这里居住过,因此而称康庙。民国十三年春季,由我村吴玉秀率领在此建起大庙三间,后在民国十九年建起拜殿三间,后在民国末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把拜殿拆除,在一九六七年春季因破四旧后大殿被拆除,成了一片废墟,片瓦无存。现在因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借改革东风,为发展旅游事业,发扬我古老优秀文化,全村群众协商,建起此庙,恢复旧观,以表示我村(民)对关圣之崇敬。特叙数语,以记序云云,全村群众和各界善家捐款捐物,重建此庙。
公元一九九五年岁次乙亥桃月建。”
从碑文提供的信息中得知:一、此庙历史悠久;二、曾是康家的家庙;三、吴玉秀率领村民在此建起大庙应该是在康庙旧址上的重建。
家庙、宗祠,是铭记先人和祭祀祖先的地方,建家庙或宗祠是一个家族的大事情,一般是族人共建。
随后,我到冯庄村进一步求证。
在冯庄东南角遇到一位老大娘,名叫邢太凤,七十四岁,精神矍铄,头脑清晰,与其攀谈,老人告诉我,“俺冯庄这个关圣庙,实际上是康家庙,过去听家中老人说,康家庙千年古辈都有,古老的很。我娘家是古城村的,小时候跟着大人来赶庙会,庙会在农历正月十六,庙前有玩社火的,有演抬阁、背阁的,有踩高跷、划旱船的,还有舞狮、舞龙、扭秧歌的,可热闹了,十里八村的人都来瞧。破四旧时把康庙毁了,也没有庙会了。后来,政策放宽了,还在庙前唱过几场戏。没有听说过村里有姓康的,改成关圣庙后,老百姓还叫它康庙,现在啥玩物(指社火)也没有了。”
月 日,我再进康庙,探寻蛛丝马迹,经庙主曹荣清提示,在大殿走廊东头发现地上有块断碑,经辨认,原来是一通玄帝庙碑,依碑文“冯家庄东南地,合街悉愿创修”等内容分析,并询问庙主,玄帝庙碑原址即在此处,为光绪二年立,也就是说康庙曾经更名为玄帝庙,但当地人沿用旧称。在冯庄村与数位上年纪的乡邻交谈时,竟无一人知晓此庙曾用过玄帝庙这个名称。玄帝庙碑文显示捐款善家等有 42 人姓名,其姓氏有吴、曹、韩、郭、苗、张。
冯庄康庙庙主曹荣清(76 周岁)告诉我,“康庙的康是健康的康,康庙就是康家庙,建庙很早,原来有大殿三间,拜殿三间,两殿相距不足三尺,不知最早在什么时候建的,祖祖辈辈相传是康家庙,村中并无康姓人家。”
由于冯庄村与石佛寺村连为一体,信息互通,我又拜访了石佛寺村两位老人,一位是石佛寺庙主夏松海,一位是退休老教师夏熙贞,两位老人都是 88 周岁。说来也巧,曹荣清、夏松海、夏熙贞都是属猪的,在当地颇有名气。石佛寺老庙主夏松海告诉我,康庙距离我村很近,小时候就去康庙,那时有大殿三间,坐北朝南,大殿墙壁有画像,壁画前有灵位牌。大殿前边是拜殿,两殿靠的很近。拜殿前面有一座方形石雕小房。至于康庙建于何时,不清楚,只知道建庙很早,本地这几个村没有姓康的。夏熙贞教师向我讲述的康庙之事,与夏松海老先生一致。
期间,我还询问了附近村庄的几位老人,如石河岸村方大娘,今年七十二岁,娘家为方寨村;我二姑夏熙芬,七十六岁,迁民村人,娘家为石佛寺村。等等。他们关于康庙的说法与上述说法基本一致。
到此,我认同了康庙是康家宗庙的说法。康姓起源于朝歌,即今淇县。康姓始祖为卫康叔姬封,姬封为卫国始封君,是周文王第九子(一说第八子),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的同母弟,武王灭商建周后,姬封被分封在康国,建都康城(今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康城村),称康叔。周武王在伐纣两年后病死,成王年少,周公旦摄政当国,管叔、蔡叔等对周公怀疑、不满,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趁机联合管叔、蔡叔等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为加强对殷商旧地的控制、管理,康叔被改封在朝歌(今淇县城),建立卫国,称“孟侯”,为诸侯之长,掌管“殷八师”,即周朝三大主力军队之一。姬封虽为卫国国君,但仍称康叔,从淇河北岸辛村卫国贵族墓地出土的康侯方鼎、康侯簋、康侯斧地文物可以得到证实,只是后人写历史时,在康叔前边加了一个“卫”字,称之为“卫康叔”,其后代支庶子孙以“康”为氏。康氏家族在中原大地上繁衍生息,渐成大姓。因为康姓之根在朝歌,所以,历史上淇县境内为康姓主要居住地,后逐渐外迁,遍布海内外。

由此得知,康氏在淇县境内建家庙,有其合理性。
这里有个待解之谜。在中原地区,村庄命名 之法有十多种,以姓氏命名的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占据首位,但冯庄虽以冯姓命名,村庄里却无一户冯姓。冯庄规模并不大,2010 年统计,冯庄户数 246,人口 926。在上世纪初期,冯庄不足百户人家。据《淇县舆地图说注释》记载,“冯庄在(淇)县城东北十五里,户七十六,口(男丁)百九十七。”(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一九 00年冬数据)村中姓氏较杂,以吴、韩、郭、曹、李等姓氏为主,村中并无冯姓。
据《淇县地名志》记载,之所以命名为冯庄,是很早以前村中以冯姓为主。康庙虽是康家庙,可这一带村庄中并无康姓人家。从光绪二年的玄帝庙碑所列 42 人姓名来看,无冯姓和康姓。
冯庄康庙北三里许,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就是闻名遐迩的石佛寺,寺中有北魏永熙二年田迈造像碑,大佛背面和佛像莲花台座等处有礼佛人物及众善家姓名,这些人大部分是附近村庄的人,姓吴的较多,未见康姓。寺院中还有一通清乾隆四年立的碑,碑文中有善家姓名,显示的姓氏有夏张杨刘姚宋王牛马郭赵方葛韩李晋高臧邓等近二十个,也未见康氏。
东汉班固在《汉书·元帝纪》中写到“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可见,自古以来中国的人安土重迁,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都不愿意远走他乡。或许,在历史上某个时期,这个康氏家族突遭变故,举族外迁,由于历史久远,信息缺失,不知所终。或许,这里本来就没有康姓人家居住过,而是古代朝歌城里的康姓望族在城郊建立的家庙。冯庄在古代属于朝歌城的郊区,在冯庄西南有一个纣王祭天遗址叫“郊台”,当地人也称其为“台寺”,足以证明此处为朝歌郊区。目前,淇县康姓人家主要居住地在西岗镇的康庄,西岗镇臧口村、小河口村,北阳镇骑河黄庄也有康姓人家。这些村庄位于淇县东南部和南部,距离冯庄较远,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条件下,不可能到淇县东北部建家庙。因此,康庙为古代朝歌城里的康姓望族在城郊建立的家庙可能性较大。
康氏在淇县境域内建家庙,有其必然性。
古时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礼记·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孔子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国,设祖宗,乃为亲疏贵贱多少之数。是故天子立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七。太祖近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焉,享尝乃止。诸侯立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曰祖考庙,享尝乃止。大夫立三庙,一昭一穆,与太庙而三,曰皇考庙,享尝乃止。士立一庙,曰考庙,王考无庙,合而享尝乃止。庶人无庙,四时祭于寝。”
《淇县志》记载:淇人远在古代已开始供奉祖先,殷商时就有陵寝宗庙。明清时,农村大姓家族,设老坟会、建家庙 祠堂 )、续家谱,内设历代宗亲牌位。每年定时祭祀,祭后全族聚餐一次。一般家族,只有一个老坟会。无家庙者,以同样办法到老坟茔内祭祀。族小人家,也到自家祖坟敬献供果、压纸、烧纸祭礼。
由此可知,能建康庙者,必是望族,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普通的平民没有资格建庙,只能在正寝纪念祖宗。
依县志记载,明代有玄帝庙五座,关帝庙五处,皆不在冯庄一带。旧志虽未见康庙记载,但康庙确实存在,且历史久远,或许几经兴废,几经更名, 使康庙在现有的明清旧志中,不见了痕迹。据目前所知,淇县境内只此一座康庙。

那么,冯庄康庙极有可能是居住在朝歌城内的康叔或其后人所建。卫国以朝歌为都 383 年,历 18 任国君,其必有宗庙,必在朝歌城附近或其郊区。其原来规模多大,始建于何时,只能让考古人员来确定。
冯庄康庙,昔日繁华鼎盛不再,而今简陋杂芜,寂静凄凉,怎不让人感慨沧海桑田,世态多变,炎凉无常。但愿康庙隐而复光。
我为消失的康家宗庙谨作此文,算是对历史、对后人的一点儿交代。
2023 年 7 月 6 日深夜写于朝歌)
【作者简介】夏伟田,男,1963 年 9 月出生, 淇县石佛寺村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中国古都学会会员、理事,中国先秦文化研究协会鬼谷子研究会会员,河南省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会会员,河南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会员,鹤壁市作家协会会员,鹤壁市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特约文史专员,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会会员,政协淇县文史委员,淇县作家协会会员、理事,淇县朝歌文化学会会员、理事、朝歌古都学会会员,淇县国学研究会会员。

(原创 朝歌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