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非经过不知难”。一句俗语,道尽人生奋斗的深切体会。文化苑布展全面展开后,献堂会长一刻也不曾放松。一方面指导推进彰德门和始祖堂的布展施工,一方面继续推敲琢磨与西安远航公司达成的布展框架,以打造彰显德文化特色的家风传承教育基地为目标,一个堂一个馆地提炼命名、调整内容布局和详略搭配、设想多样化的布展形式,力争不留或少留遗憾。同时,一直与远航公司保持沟通交流。
其实,远航团队自2024年11月28日与献堂会长经反复研讨确定了文化苑布展基本框架后,也一直没有消停。他们分工合作,对康氏文化研究会前期准备好的30万字的展览资料认真阅读、梳理、讨论、分类,并尝试进行各堂馆具体展览内容的布局分配。不做不知道,真的开张布展时,他们都觉得难以下手了。三十万字的文字资料,怎么有条有理、逻辑清晰、结构紧严、层次分明地分别在四堂八馆里有序展出,实在难以下手。他们几经讨论,张礼智馆长与许志峰经理决定,还是再赴南阳,到研究会细读康氏族谱,并与献堂会长共商布展具体思路。12月25日上午八时,许总、张馆长、王小军等一行五人开车出发,中途简单用过午餐,下午1:30抵宛。
献堂会长热情接待远航公司的一行人员,大家在办公室坐定,稍事休息,便话入正题。许总和张馆长说明此行的任务,就迫不及待地进入工作状态,要会长带他们到研究会阅读族谱。会长笑道,上午已通知研究会管理人员做好准备,马上就把谱牒搬到办公室隔壁的会议室,那里宽敞,大家可以坐下静心审阅。说话间,即见几位工作人员或提、或抱地带着成箱、成套的康氏族谱走来,张馆长一行便起身随之来到会议室。桌上摆有成摞的线装黄纸旧卷,也有专用樟木箱装存的支系套谱,还有装帧一新的当代编纂,大家各自挑选后,皆拿出随身所带的笔记本和笔,捧谱端坐细阅、摘记。就这样,他们五人专心致志,连续两天全身心投入阅谱,午饭、晚餐,都是催了几遍才起身去饭店。献堂会长也总是在席间,回答他们提出的疑问,一起研讨文化苑的布展细节。
27日上午,献堂会长带研究会有关人员,在会议室与远航一行同志举行座谈,就他们阅谱发现的几点疑问和文化苑布展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面对面讨论和解答。他特别指出,研究会收存的《江西泰和康氏族谱》和《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山东费县)》是康氏家族最珍贵的两部康氏通谱,她们分别系统记载了康氏自始祖康叔以下十一世卫庄公康杨、公子康翿开枝散叶的两大支干传承至今的百余代繁衍发展,这符合康氏自始祖康叔迄今三千余年的历史。尤其是费县谱,里面保存有传世已久的康氏文化宝贵信息,诸如展示康叔高功劭德的图画和文字记载,以及弥足珍贵的“卫康叔陵墓记”等等。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两谱都存在一共性瑕疵,皆有言康氏因“谥”而氏,这一结论显然是自相矛盾,不符史实的。关于布展设计,献堂会长在介绍了彰德门、始祖堂的布展构想后,重点谈了其他三堂和八馆布展设计要求,强调要突出“德”之主旨、明晰各堂馆展示内容的内在逻辑线索和层次关联。并就原拟的“周德润泽”和“筑梦中华”与大家商议,建议大家都要进一步细心推敲,提出更贴切、更着实的命名。10点半,张馆长就此行作了总结,向会长表示,这一趟收获颇多、印象深刻,回去后就要集中力量、全面铺开,尽早拿出布展方案,再与研究会沟通交流、修改充实。
因为张馆长下午还要参加西安那边的活动,他们即于11时与会长握手告别,乘车返程。(28日,会长经反复琢磨,提出“祖德润泽”和“家国情怀”命名,达成共识)
(作者:康心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