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康氏要闻

千里寻踪:探寻三千年始祖遗迹---康氏文化研究会始祖墓考察纪行系列报道(之二)

浏览: 次 日期:2025-05-15

周公墓:荒凉中的坚守

下午四点多,我们一行离开周陵,驱车驶入咸阳城郊的阡陌深处。车轮碾过结霜的田埂,惊起一群冬日觅食的麻雀,远处一片冬日的麦田里,有两座南北排列的墓冢若隐若现——前方较大的墓冢为周公旦的墓,后面较小的墓冢为伯禽的墓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大地上,却无法驱散这里的荒凉。周公墓位于一片田间,四周被比人还高的荆棘丛包围,杂草肆意生长,几乎掩盖了通往墓地的。远远望去,这里显得格外孤寂,与周陵的庄严肃穆形成了鲜明对比。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他曾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伯禽是周文王的孙子,周公旦的长子,周武王的侄子,为鲁国的第一任国君。当时,周公旦受封到鲁国,他在镐京辅佐周成王,所以伯禽代表自己前往鲁国。伯禽在位期间,平定徐戎叛乱,并以周礼治国,使鲁国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屏障

我们一行人下了车,望着眼前这片荒芜的土地,心中不禁有些沉重。康会长走在前面用手扒开荆棘,全然不顾上面锋利的尖刺划破衣服和皮肤

图片1.png

终于,我们来到了周公墓前。墓碑静静地矗立在杂草丛中,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你们看,这个封土比武王的封土还大,讲解员说。紧挨着封土,另一块石碑立于清乾隆丙申年(1776年),上面赫然写着“元圣周公之墓”六个大字,彰显了周公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此外,还有一块碑,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所立,上面同样写着“元圣周公墓”,证明了明清时期人们对这里作为周公墓葬的普遍认知。

图片2.png

   墓的南侧就是伯禽墓,底径约22米,高约6米。墓前立有一块清乾隆丙申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鲁公伯禽之墓”碑。

在墓冢南侧的草丛中,一块高大的石碑静静矗立,碑额上装饰着六条螭龙,显得格外威严。走近细看碑上还刻有文字讲解员说,以前附近有个村子,村里的姬姓人家世代为周陵守墓。

由于墓碑年代久远,表面已被风化,碑文有些模糊不清。上面的碑文拓下来了吗?康会长扭头询问讲解员,当得知没有拓片,康会长惋惜地说“这多珍贵的东西,你们应该拓下来呀。”随后,他扭头向研究会工作人员说“拿湿巾来。”会长接过湿巾,小心翼翼轻轻擦拭墓碑。随着湿巾的擦拭,墓碑上的字迹逐渐清晰起来。这块石碑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咸阳市儒学生祭扫周公墓时所立,上面刻有歌颂周公丰功伟绩的文字,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崇高敬意。会长俯身专注地阅读碑文,这一刻,周围的荒凉仿佛都消失了,只剩下他与先祖之间的那份深厚情感。

图片3.png


我站在一旁,心中感慨万千。作为田野文物,周公墓的荒凉与周陵的庄重形成了鲜明对比,但会长对先祖的敬仰之情却丝毫未减。他一路披荆斩棘,只为来到这里,只为向先祖表达一份最真挚的敬意。这份执着与虔诚,让随行人员深受感动。

    (作者:康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