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康氏要闻

千里寻踪:探寻三千年始祖遗迹---康氏文化研究会始祖墓考察纪行系列报道(之一)

浏览: 次 日期:2025-05-12

  【编前话】多年来,始祖康叔墓的具体位置一直困扰着康献堂会长。据山东费县《周宗卫世家康氏志谱》中记载:“卫康叔墓记:形骸墓葬古关中咸阳城东北居,文王墓后相隔三里;衣冠墓在卫辉府西南昔古卫国地也。”此外,2005年7月10日《西安晚报》也曾报道“文王九子墓被垃圾包围”。为了进一步核实族谱中的记载,并实地考察“文王九子墓”的情况,2025年1月3日至6日,康献堂会长带领研究会工作人员奔赴西安展开实地考察。

从南阳出发,考察一行辗转两省四市,行程紧凑而充实。首站,们来到西安,实地探访了周陵与周公墓,询问当地文史专家,查阅相关史料并记录现场情况随后,们前往文王九子墓与文王灵台,深入探究该地是否与康叔墓存在关联为进一步了解周代历史遗迹,团队继而北上岐山,瞻仰了周公庙与周三王庙,从中探寻周文化的深厚底蕴最后,们抵达咸阳武功县,参观了教稼台姜嫄墓与康海墓,试图通过这些重要遗址寻找更多关于康叔墓的线索。

一路上,们不辞辛劳不仅细致考察了每一处地点的历史背景与现状,还与当地文史专家、文物保护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希望通过多方求证,确认始祖康叔墓的确切位置,为康氏文化苑布展增添更为丰富和权威的历史依据。

周陵:跨越千年的敬仰

13一大早,康献堂会长一行人便从南阳出发,驱车前往陕西,此行的第一站是位于咸阳市周陵街道(今属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的周陵。

7.png

周陵是周文王与周武王的陵墓。是我国御制祭祀碑文最多的陵园,为咸阳八景之一,有“小碑林”之称。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沿司马道进入陵园。两侧的柏树郁郁葱葱,其中一棵柏树引起大家的注意,只见它在同一枝干上长出刺柏和侧柏两种不同的叶子,被当地百姓称为“文武柏”,寓意深远。

大家一边聆听讲解员的讲解,一边仔细观察陵园内的每一处细节。当康会长看到陵园内的碑廊时,突然停下脚步,问道:“历代的祭文你们收集了吗?”讲解员摇了摇头,表示尚未收集。康会长略显遗憾地说:“这些祭文应该收集起来,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研究周文化的重要资料。”讲解员随即推荐了一本名为《周陵志》的书籍,称其中可能有所记载。会长立即让随行工作人员上网搜寻并购买此书,以便进一步研究。

  正殿是周陵园区内最古老的建筑。大门两侧有一副醒目的长联,为大书法家舒同所书。内容是:耿光大烈启西周表海诘戎稼穑贻谋十五世,俊德敉功崇懋飨据泾浮渭葱茏佳气万千春。横批:文治武功。

据西汉戴圣的《礼记·祭法》所载:“汤以宽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由此可见,“文治武功”一词正是源于文王和武王的功绩,是对他们一生的最高评价,也成为后代帝王的楷模。

大殿内供奉着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每年清明和农历十月初一,这里都会举行公祭周陵大典,人们相聚在此祭祖祈福。康会长神情肃穆,缓步上前,亲手点燃三炷香,恭敬地插在香炉中,随后深深鞠躬,表达对先贤的敬仰之情。

祠庙之后是陵园。文武二陵按照“天圆地方”的理念营建,两个陵丘保存基本完好。

首先进入的就是周文王陵。文王陵呈覆斗形,底部周长310米,高14米,陵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石碑,上书“周文王陵”。

10.png

越过文王陵正北百余米便是周武王陵。武王陵呈圆钟形,底部周长285米,高12.3米,石碑上书“周武王陵”。  

11.png

康会长步履矫健地登上14米高的文王陵封土,站在陵顶远眺,姜子牙墓与周陵遥相呼应。姜子牙作为周朝的开国功臣,辅佐文王、武王,奠定了周朝的基业,其历史意义同样深远。作为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子牙辅佐文王、武王,奠定了周朝的基业。

咸阳在商代是毕程氏的封地,后被周族首领季历灭掉,并将其作为居邑。孟子曾言“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这是周文王葬于咸阳的最早记载。咸阳的祭周活动历史悠久,史料可查者始于北魏。隋代时,朝廷在沣渭之郊祭祀文王、武王,并以周公、召公配享。唐代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朝廷下令对咸阳市的周文王、武王祠宇进行修缮。北宋乾德初年(公元963年),朝廷下诏每三年对咸阳的周文、武陵进行一次祭祀。明代时,祭祀范围扩大到成王和康王陵,朝廷每三年派遣太常寺乐官致祭。清初,朝廷在文、武、成、康陵筑祭坛,建献殿。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帝亲临关中祭祀诸陵,并御书祝文。近年来,海外归侨寻根问祖,前往周陵祭祀的活动不断,“咸阳祭周,曲阜祭孔”已成为历史积淀的象征。但当地部分学者却认为周陵可能是秦陵,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但无论如何,周陵作为周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不容忽视。

此次考察深入探寻了周陵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让大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周文王、周武王等先贤的卓越功绩与深远影响。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每一位文化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康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