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康氏要闻

《华夏康氏》外景摄制组赴陕西周原行

浏览: 次 日期:2013-12-27

    继11月底《华夏康氏》外景摄制组首次河南行之后,12月9日至12日,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康献堂亲自带队,和总会顾问逵富太,副秘书长康明堂及摄制组工作人员远赴陕西寻根。在总会副秘书长康名国,陕西省分会筹备会康斌、康敬修等陕西族人陪同下,不辞劳苦,在周原寻根一日,圆满完成了拍摄任务。

怀着对康氏远祖的崇敬,摄制组拜谒参观了传说中的风鸣岐山之地,箭括岭,太王陵即古公亶父之墓,三王殿,凤雏宫遗址,建在贺家村的周原博物馆,岐山县城大广场,周公庙及扶风县的周原博物馆,召陈遗址,召公镇康叔岳父、西周贤臣南宫适的墓等地,对周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太王陵一副意义隽永的对联贴切反映了我们康氏子孙前来周原寻祖的心情“岐阳肇基八百载,姬周子孙四海朝”。

 

  岐山县城       献堂会长在岐山广场前留影       正在修葺中的三王庙       三王画像  

周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诗经》曾用“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赞美周原。广义的周原指关中西部千河以东、漆水以西、渭河以北、岐山以南的狭长地区,包括今凤翔、岐山、扶风、武功、杨陵五县区的大部,兼有宝鸡、眉县、乾县、永寿四县的小部分,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形如高阜,海拔900米。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北有岐山为天然屏障,南有渭水可为舟楫之利,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狭义的周原指今扶风、岐山两县交接地带的法门镇、京当乡所辖的大部分自然村落,即北起岐山,南至扶风纸白、岐山范家营,东起扶风的樊村,西抵岐山的岐阳堡。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约5公里,总面积约30多万平方公里,为今周原遗址的保护范围。

 

周原遗址    

 从1943年开始对周原进行科学意义上的考古调查算起,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70年来有无数考古学家在这里呕心沥血,洒下辛勤的汗水,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为中国考古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千多年以前,居住在豳(今陕西长武、彬县一带)的姬姓部落,由于经常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其首领古公亶父率领下,举族迁徙,“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山下”,定居周原,开始营建城郭,建立了岐邑,作为都邑之用。

古公亶父的第三子季历,生子姬昌(即周文王)。姬昌生周武王姬发、周公旦、康叔等子,康叔即为康氏始祖。

 

古公亶父塑像  

    周武王时追封古公亶父为太王、历为王季、姬昌为文王,史称周三王,三代人在这里励精图治,国力日强,迁都丰鎬,成为殷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西方强大的诸侯国。

    凤鸣岐山指的是周朝将兴盛前,岐山有凤凰栖息鸣叫,人们认为凤凰是由于文王的德政才来的,是周兴盛的吉兆。也以凤比喻周文王岐山是周朝的发源地,也叫西岐。祥鸟,雄曰凤,雌曰凰,天下有德乃现。这是一般辞书对“凤凰”的解释。传说周文王岐山时,有凤凰来岐山,后人便附会成因文王有德有凤来仪,为周取商而代之在舆论上造势

    周公庙位于歧山县城西北的凤凰山南麓,即《诗经》记载的“凤凰明矣,于彼高岗”处,唐武德元年(618)为纪念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修建,距今已1395多年,占地面积900亩。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康叔的哥哥,为巩固新兴的周王朝作出了卓越贡献。曹操诗中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指他。周公旦赏识弟弟康叔,为康叔授土和授民,作《康诰》《酒诰》《梓材》以诫之。庙区殿宇众多,主要有周三公(周公、召公、姜太公)殿,功臣勋将的配殿,汉白玉武将像以及委婉、后稷殿,并有亭榭楼阁等古迹名胜。庙区现存古建筑30余座,其建筑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风格,整体建筑对称布局,殿宇雄伟,亭阁玲珑。庙内现存碑与石刻众多,并有汉、唐、宋、元、明古木多株。“岐邑多胜迹”,“人文荟萃,史迹昭然”。周公庙门前古柏参天,院内绿荫蔽日,花草遍地,清泉如镜。在诸殿中,周公殿居前,姜姬祠居中,后稷祠居后,当地群众把这种布局总结为“姜姬背子抱孙”。辞别周公庙,人们吟咏着苏轼《周公庙诗》:“吾今那复梦周公,尚喜秋来过故宫;翠凤旧依山突兀,清泉长与世穷通。”心中别有一番滋味。

 

  献堂会长在周公庙前留影       献堂会长在周公雕像前合影           凤凰山           周公庙外景    

有西周一代,周原一直是京畿之地,宫室、宗庙始终未废,一些重大国事活动都在此举行。西周灭亡以后,几经战乱,岐邑毁于兵火,周原沦为废墟。但周人在周原的活动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

自西汉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周原发现笫一件青铜器以来,此后各代,不断有重要青铜器出土,周原也因常有惊人的文物发现而被世人所关注。累计出土青铜器数以万计。其中晚清宝鸡出土的“四大国宝”(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有两件就出土于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周原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了千余件青铜器珍宝、万余件(片)陶器、原始瓷器、玉器和卜骨等珍贵文物。其数量之多,器型之大,造型之美,铬文之珍贵,实为罕见。素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一九八二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建成周原博物馆周原博物馆是周原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专题性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周原遗址出土的万余件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全面地反映了三千年以前周人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政治、经济状况,同时也为周原这块宝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陶器    
  宝鸡市周原博物馆陶器  

 摄制组采访宝鸡市周原博物馆馆长

 

 

 

  岐山周原博物馆     岐山周原博物馆大门     岐山周原博物馆整理中的文物  
  岐山周原博物馆工作人员整理文物      

现已初步查明,宫殿建筑(或宗庙)的遗址分布在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两处。凤雏宫遗址是一处由庭堂、厢房回廊组成的台式建筑遗存。基址位于岐山县凤雏村西南,董家村东北。1976年2月由陕西省周原考古队进行发掘。基址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面积1469平方米。正门(朝南)之前横筑一长4.8米的门屏,门的两边是东西塾,各有三间。入门即为庭,面积约222平方米。中庭后即为主体建筑殿堂,共6间,各宽3米,进深6米,四周回廊环绕。殿堂后面是后庭,分为东西两个小庭,各为63平方米,有过廊和前后建筑相连。基址最里为5间后室,面宽23米,进深3米。后檐墙与东西厢房的后墙相连,使整个建筑通为一体,厢房筑于东西两边,对称排列,各8间,通长42米,进深6米。召陈遗址是1976年3月在扶风县召陈村发现。基址共有15处,可能是贵族的住宅。其中以三处(F3、F5、F8)保存较为完整,并经过发掘规模也较大。

 

 

凤雏宫遗址  
凤雏宫遗址宫殿墙体土块

 

    在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南宫适与散宜生齐名,是西歧元老,官拜大将军。南宫适的荧屏形象出现在1990年傅艺伟版《封神榜》、 2006年《封神榜之凤鸣岐山》、 2009年《封神榜之武王伐纣》 中。

扶风县城南宫适墓  

    周原遗址属北京大学教学点,周原的考古发现被列为新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规划在建的周文化旅游园区,将再现成为陕西省“周、秦、汉、唐”历史文化旅游景区中“周文化”的重要部分。

    “钟鼎彝器甲天下,金甲陶文冠古今”,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华夏文明的源。周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有人说:“如果把西周王朝比作一棵树,那么这里就是它的根;如果把源远流长的周文化比作一棵树,这里还是根;如果把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比作一棵树,这里依然是根!”那么这里也是康氏始祖康叔的根,从而也就是康氏人的根。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站在周原的沃土上,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远祖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开创基业,令后辈无限敬仰,带着缅怀祖先懿德之深情,摄制组告别了周原,向下一目标丰京、镐京遗址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