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嫄墓位于咸阳城西47公里处武功县武功镇。据《武功县志》载:“姜嫄墓在南门外,南去360步,又西40步,墓在坎上,与东原梅家庄通。”1990年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姜嫄墓前矗立着一座清代牌楼,面朝东方,气势恢宏。
仔细观察牌楼正面正中,可见光绪三年陕西督学使吴大徽篆书的“姜嫄圣母墓”额匾。然而,由于岁月侵蚀,牌坊匾额上的字迹已有些漫漶不清,两边对联也模糊难辨。但左右对联上方的横额依然清晰可辨,分别镌刻着“厥初生民”和“炎黄巨尊”,彰显了姜嫄作为华夏始祖母的地位。走到牌楼背面,可见匾额上书“母仪邰城”,左右对联分别为:“益稷三章漆永明”“大雅一歌山川秀”,这些文字进一步突出了姜嫄教子育人的伟大功绩及其深远影响。
从牌楼向西望去,姜嫄墓位于一个高台上,形似飞凤展翅,故被称为“飞凤穴”。墓地中高两旁垂供如翼,整体布局庄严而和谐。
我们来到姜嫄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墓前的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姜嫄圣母之墓”六个大字,为2010年由马伯援所书。
姜嫄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详细记载。《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从《诗经》与《史记》神话记载可以看出,后稷时期处于“母系家族”的末期阶段。《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故邰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嫄祠。”《水经·渭水注》及《武功县志》所记略同。姜嫄,原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儿,后来成为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下后稷。
姜嫄和后稷母子二人带领有邰氏部落生活在这片古老、神奇且富饶的土地上,致力于树艺五谷、教民稼穑,为中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后稷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农耕始祖,也是周人的祖先。他的教导奠定了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基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站在姜嫄墓前,向东远眺,千年古镇尽收眼底,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姜嫄教子的美德,母仪邰城的风范,以及后稷务农的开创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记忆。
(作者:康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