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今地名

运城市夏县的由来及地域变迁

浏览: 次 日期:2022-07-02

夏县,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地处山西省西南端、中条山西麓,南接平陆县,北邻闻喜县、垣曲县,西连盐湖区,东隔黄河与河南渑池县相望,下辖6个镇、5个乡 ,总面积1352.6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夏县常住人口为287938人。 

夏县,古称安邑,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因中国奴隶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中条山雄居县东,鸣条岗横亘县城之西  。夏县历史悠久,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和革命遗址共69处,其中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处。战争年代,先后有1258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解放后,夏县成为华北第一个亩产百斤皮棉的先进县;20世纪90年代,节水农业成绩突出,被列为全国总理基金节水农业示范县。  

2019年,夏县地区生产总值62.18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25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61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3124亿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5.8%、15.5%和48.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908元。2020年,夏县完成生产总值62.2亿元,同比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亿元,同比增长2.3%;固定资产投资24.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4亿元,同比增长7.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亿元,同比增长116.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055元、9084元,同比增长7.1%、11.7%。


历史沿革


夏县,古称安邑,因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 

建置沿革

夏禹分中国为九州。安邑属冀州,为侯国地。公元前22世纪,夏禹之子启建都于此。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启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建安邑”。

瑶台山

周朝,属晋国地,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此。

战国,称安邑。韩、赵、魏三分晋地后,魏斯治魏,都安邑。

秦,称安邑县,属河东郡,为郡治所在地。

汉,设安邑县,县治在今禹王城。

三国(魏)、晋,因袭旧制,称安邑县。

北魏神麚元年(428年),为北安邑,在安邑南20千米处设南安邑。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县城迁至北安邑县城东7.5千米处,更名为夏,为夏县得名之始,属秦州河北郡。北周,改属安邑郡,郡治在今禹王城。

隋开皇十六年(496年),置虞州,大业初年废州,县隶河东郡。

唐,废河东郡改虞州县属。贞观十七年(643年),改属绛州。大足元年(701年),改属陕州,不久复属绛州。至德元年(756年),更名虞邑。乾元二年(759年),复属陕州。

宋,属陕州。

金贞祐三年(1215年),属解州。

元,仍袭旧制。

明,属平阳府解州。

堆云洞

清,属直隶解州。

民国初,废解州,属河东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撤销道建制,直属山西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运城第七行政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成立夏县抗日民主县政府;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底,夏县同蒲铁路以北地区划为稷麓抗日民主县政府;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春,在中条山南河村成立康杰抗日民主县政府(简称康杰县),姚暹渠以南划为安夏办事处,翌年冬撤销康杰县、安夏办事处;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撤销稷麓县恢复原建置;属太岳行政区第三专署管辖;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7月14日,解放,建立民主政府;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改属晋绥边区吕梁区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夏,属运城专区,同年6月,属晋南专区。

1950年,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署。1958年10月,夏县、闻喜及绛县大部分地区合并为闻喜县,县治设在闻喜县城。1961年5月,复置夏县。1970年5月21日,属运城专署。

2000年10月31日,运城撤地建市,夏县属运城市。 

2018年9月7日,山西省政府正式批准夏县退出“省定贫困县”并向社会公告。 


行政区划

2021年5月,夏县下辖7个镇、4个乡:瑶峰镇、庙前镇、裴介镇、水头镇、埝掌镇、泗交镇、禹王镇、尉郭乡、胡张乡、南大里乡、祁家河乡,  夏县人民政府驻瑶峰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