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康氏祠堂:康姓人灵魂的栖息地

浏览: 次 日期:2023-05-25
编写《康氏祠堂大观》是我多年的心愿。特别是随《华夏康氏》摄制组一同在江西、福建、广东等地亲临其境,目睹了那么多具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古老康氏祠堂后,实现这一愿望的心情更加迫切,信念更加坚定。感谢研究会同仁的辛勤付出和各地宗亲的大力支持,此愿终得以偿。借此机会,我把编写此书的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祠堂都是后人为表达崇宗敬祖之诚意、弘扬先祖功德、启迪后昆的文化建筑物,是一个家族文化精神存在的象征。所以,我一直笃信,康氏祠堂是大地上最具生命力的鲜活遗存之一种,她承载着世代康氏儿女血脉相通的根亲情怀、崇宗敬祖的虔诚心意和赓续优良家风的文化传统,是一方方各具特色的“康氏印”。浏览《康氏祠堂大观》所收录的一座座康氏祠堂,无论是历尽沧桑几经修缮的古老祠堂,还是生逢盛世的当代康姓人重建或新建的祠堂,都能从中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康姓人的“胎记”。无疑,祠堂是存放我们家族记忆和文化传统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是追溯我们根脉的重要依托和参照。
江西泰和爵誉宗祠始建于宋靖康至绍兴年间,迄今已有近 900 年历史。2011 年我初到泰和爵誉村联谊,就为她的宏伟建构和文化内涵所震撼。宗祠的建筑设计和所有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塑、石刻,皆负载着丰厚的家族文化信息。宋仁宗赵祯御笔“敕赐爵誉”匾、正门楹联“护国将军世第,抗疏学士名家”、门廊之上的“京兆爵誉世家”等,彰显的是爵誉康氏的一腔敬祖诚意和唐宋元三朝皇恩的无上荣耀;入祠栏杆门两侧的隶书联“芳传百世,德播千秋”,正厅上方的巨型木制匾额“馮翼孝德之堂”等,弘扬了康氏崇德尚善优良家风的世代传承;祠里石刻的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禹锡的《乌衣巷》两首诗,暗示了爵誉康氏由中原到金陵、再徙泰和的播迁历程,铭刻着康姓人根在中原的血脉记忆……广东南澳海岛上的“康氏宗祠”,也是经商致富的康百万为昭示家族荣耀,表达敬宗睦族之意,传承康氏优良家风,于嘉庆十七年 (1812 年 ) 择地建造的康姓精神家园。宗祠建成之后,康百万还特意向朝廷捐了诰授“朝议大夫”,并在大门匾额上刻了“大夫第”三个大字。其后,子孙有 6 人分别捐得“朝议大夫”“奉直大夫”官衔,南澳康氏盛极一时……福建翔安洪前箱山康氏家庙正厅后部的楹联“贤母率婴儿诰授御前学士家声远,四代官一品恩蒙祖上大夫世泽长”,同样彰显着康氏家族的世代荣耀。上联意指南宋末 1279 年,贤母赵氏率子护圣驾宋帝昺南逃广东,因而诰授御前兄弟学士,弘扬康氏祖先抗元(金)保国的炽热情怀;下联记载了清康熙间(1662—1722 年),康廷良因平彭、台、金、厦而功加左都督、食总兵奉任陕西平垣营游击,其曾祖康晋锡、祖父康芳、父亲康瑞美等四代诰赠荣禄大夫从一品官衔的恩荣。大门两侧箱山康氏后裔共撰的对联“祖种心田德泽后昆生将相,庙承地脉源流长远出公卿”,刻下箱山康氏崇宗敬祖的优良家风和希冀康氏兴旺昌盛的美好愿望……湖南新化温塘镇康氏宗祠大门及两侧的石刻对联有:“寇靖沫土文诰昭垂,候封鄱湖武功载缵”;“苦中再苦功名宜向苦中求,勤上加勤学问须从勤上得”;“克明德做新民大学渊源归一贯,左楚邱瞻淇淆卫风雅颂促千秋”。一字一句皆用心良苦,意在警醒后人不忘康姓根源、铭记先祖功德、传承优良家风……福建小岞后顶头康氏乾公祖宅,就是世代承传亁祖夫妇美德的象征,让子孙后代永续家风。江西省会昌南坑康氏宗祠也是一座数百年历史的古老祠堂,2017 年重修,正厅的门联“人文蔚起康氏后裔枝繁叶茂,恭宽信敏卫邦宗脉源远流长”,记载着康氏源流和家风承传。遂川雩田崇德堂,是三任村支书带领族人分期集资、分段施工,历时二十年重建的祠堂,且在祠堂内嵌刻了康姓根源、康姓始祖、康姓世系、祖训家风等内容,并沿用四百年前先祖始建宗祠取名“崇德堂”,更能彰显康氏文化传统……台湾嘉义康氏祠堂是为纪念祭拜徙台始祖奇壮公而集资建造的。奇壮公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侯(霞)美堡十七都下尾社,据传,他于两百年前身负父亲仁义公牌位及庇护先人之神明红祖公神位,涉险渡海,来台拓垦谋生,披荆斩棘,备尝艰辛,为子孙后代创下基业。嘉义康氏为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先祖开基之功,特集资共建康氏宗祠,于 1989 年开工,1991 年告竣。嘉义康氏祠堂挑脊翘檐的北式琉璃瓦二层小楼建筑,就是嘉义宗亲不忘根在大陆、牢记先祖功德的精神标识。因此,一座康氏祠堂,就像一位母亲,愈是历尽沧桑,愈饱含对子孙的无尽恩情,更成为康姓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归宿。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铭刻下先祖功德,昭示着木本水源,昭穆有序,赓续井然,血脉绵延,生生不息。走进祠堂,肃穆中你会顿悟天地人的大道理,增添崇宗敬祖的敬畏感,明白为人做事的家规范……甚至那古老祠堂的厚重木门、拱椽檩梁、楼栏廊柱、花格镂窗间,所散发缠绕的淡淡木香,都能激起你游子归来的乡愁宣泄和依偎母亲的温情抚慰。
康氏祠堂里浓郁的香火味,常年经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尝冬烝,四时八节,祭祀不断。一柱柱清香,一缕缕青烟,成为沟通康氏后裔与列祖列宗心心相印的神秘使者和有形象征,让当代康氏子孙时时感受到祖先就在冥冥之中,时刻保佑着家世的兴旺、子孙的繁衍。祠堂在,祭如在。祠堂祭祖,已成为康姓人血脉汇聚、精神认同的家族礼仪传统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家风传承。
而且,有些古老的康氏祠堂,还曾在历史上以家族的担当为中国革命作出过无私奉献,镌刻下红色记忆。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 年)的四川天池康氏宗祠,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作为中华苏维埃政府创办的列宁小学校舍,供穷困农民子弟读书,教化一方人民,撒播革命种子。宗祠背靠巍巍钟魁山,这里曾是 1933 年红四方面军徐向前、李先念指挥的钟魁山战役遗址,它绵延数十公里向北融入大巴山脉——以红叶著称的米仓山系,是远近闻名的风水宝地。位于河南巩义的康百万庄园,解放战争时期,康家人就将其提供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于 1949 年 2 月,创办了刘伯承担任校长和政委的我军历史上唯一的女子大学。大学的总部就设在庄园里,而作为庄园重要组成部分的康店康氏宗祠,自然成为大学的校舍。因为,当时的办学条件非常艰苦。“据当事人回忆,黑板是用锅灰涂在墙上或门板上做成的,桌凳是从老乡家借的,没有教室,庙宇、祠堂、仓库、院坝甚至树下就是课堂,没有纸笔,就用树枝在地上练,睡觉时用手指在身上划”。可以想见,康店康氏宗祠,甚至连康沟康氏宗祠都可能是二野女子大学的校舍选择。更有很多老祠堂在特定时代,以宽阔的胸怀容纳莘莘学子而奉献社会。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南昌市第二中学,为躲避战火,自 1940—1945 年,搬迁泰和爵誉村办学 5 年。爵誉村的康氏祠堂就成了学校的教室,多户村民腾出房子给师生居住,“康氏‘孝德堂’东头那棵高大的樟树上,悬吊着一个铜钟,钟声嘹亮,全校师生依钟声而作息”。为此,学校特于 1996 年在爵誉村口竖立一座镌刻“饮水思源”的黝黑大理石碑以纪念。还有陕西安康的老祠堂、湖南新化温塘的康氏祠堂等,都曾长期用作学校,为培养人才、造福子孙后代,作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这些可以称作康氏祠堂文化意蕴的溢出效应。
可见,康氏祠堂作为承载丰厚康氏文化的建筑物,必然对血脉相通的康姓人具有象征性的神圣感、仪式感、敬畏感,成为康姓人灵魂的栖息地,像母亲一样让每一位子女时时牵挂不忘。因此,这样的家族文化建筑历经岁月沧桑而容颜破旧时,或遇不可预知的天灾损毁时,总有勇于担当的族人们站出来,同心协力,修缮翻新,或移地重建,使她重放光彩,再显荣耀。特别是在特定时期祠堂面临人为破坏之际,更有族人挺身而出,机智勇敢地护卫她免遭摧残。四川天池康氏宗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间,迄今已近 150 年。它不仅建筑设计独特巧妙,将祖茔包容其中,而且适时修缮,保护完好。2015 年我到此联谊、瞻仰祠堂时,就听宗亲们给我讲述了“文革”时康大德宗长带领族人机智巧妙保护祠堂的感人故事。文革中他正任职长赤区区长,作为“当权派”,随时都有可能被当作“走资派”遭批斗、戴高帽子,处境非常困难。但一听说造反派要带领学生把康氏祠堂当“四旧”破除,遂连夜赶回家乡,找到队长康树宪商议对策,巧妙阻止破坏。他们当夜发动族人,捐赠木材和竹料,迅速在先祖墓碑前打桩立柱,劈竹编墙,敷上泥石灰,把各房碑板也用泥石灰粉刷,一并写上毛主席语录,以遮掩“四旧”物。同时,他还与族人商议,顺势把祠堂提供给学校作教室,并承诺学校改建、扩建时康姓人会无偿提供帮助,但唯一要求是不能拆除宗祠。因此,宗祠才得以完好保存。可以肯定地说,每一座古老的康氏祠堂背后都有一段与此相似的感人故事,都铭记有一批虔诚执着守护的族人,每一条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无数双注视的眼睛。因为,康氏宗祠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我还要指出的是,宗祠作为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其结构布局、建筑风格、坐落位置等,无不体现着建造者匠心独运的聪明才智,给我们留下难得的建筑学启示和借鉴;祠堂里的楹联匾额,各种陈设的书法、绘画、雕塑,又以其永恒的审美价值,诉说着建造者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审美追求。这一切,我相信大家都可以从图文并茂的《康氏祠堂大观》介绍中有所感悟,若有机会能亲临其境,定会得到更深切的体会。我随《华夏康氏》摄制组赴江西、福建、广东等多地康氏祠堂采访摄录时,每每受到震撼,时时被前人的敬祖诚意、精巧建构、艺术素养和不凡追求而唏嘘感叹!特别是江西泰和爵誉康氏宗祠、广东南澳康氏祠堂各具特色的建筑格调、精美绝伦的木石雕刻、意蕴丰厚的布局陈设,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引我驻足细观,令我流连忘返,也成为激励鞭策我对古卫国康氏文化苑建设工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巨大精神力量。
康氏祠堂,我们的祠堂,她刻下了先祖迁徙的足迹,也记载着他们筚路蓝缕的创业艰辛,彰显着康姓人世代传承的优良家风。因而,有康姓人聚居的地方应该都有康氏祠堂,但地域文化习俗差别的影响,在祠堂分布上则呈现出南方居多而北方嫌少的特点。而且祠堂的建筑风格,也明显存在南北差异,体现地域文化积淀滋养的审美趣味之别。但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康氏祠堂共有的文化功能,之于同根同源、同宗同祖的康姓人而言,无论她是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豪华,还是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朴实,都是镶嵌在根亲纽带上的一颗颗璀璨明珠,一样令康姓人心驰神往。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看到门额上的“康氏祠堂”标识,你定会肃然起敬,焚香恭拜,以示敬祖之虔诚,表达天下康氏血脉深情!因为,祭如在,倍加亲;祭如在,一切在!
这就是我主张编写《康氏祠堂大观》的初衷,诚望各位宗亲读到此书时能与我共鸣。让我深感不足的是,由于条件制约,收入本书的康氏祠堂肯定不全,遗珠之憾实属无奈,愿有志者赓续之。
(说明:这是献堂会长在《康氏祠堂大观》初稿草成后写的序言,我们发表于此,意在进一步提高广大宗亲对祠堂文化重要性和编写此书的目的、意义的认识,更加自觉地投身发掘康氏祠堂丰厚文化意蕴的研究之中,补充原有研究之不足,增添初稿未收入的祠堂内容,然后综合整体情况,会长补充修改序言,择机出版。)

    (作者:康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