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康氏要闻

简述中华民族重要的姓氏起源地——朝歌

浏览: 次 日期:2019-03-05

朝歌,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姓氏起源地,在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本文就此简述如下。

200多个姓氏源于朝歌

  姓氏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粘合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姓氏文化像中国这样传承完整且富有内涵。

朝歌文化研究专家王革勋考证,有66个姓氏或源于殷朝歌,或同殷都朝歌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这66个姓氏是:孙、林、殷、康、牛、施、元、梅、戴、裘、常、齐、商、晁、骆、宁、石、凌、禄、王、卫、开、抗、鹿、比、承、冷、弘、牧、乜、荆、赫、繁、礼、弥、仪、阴、汲、鲜、箕、武、陶、邽、樊、饥、锜、鑨、邓、权、乐、终、葵、郝、通、枣、析、徵、寇、熊率、史叶、羊角、仲叔、钟葵、王子、长孙、司寇。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新斌考证,源于卫国国都朝歌的姓氏达160多个 

  源于卫国诸侯公族的族姓有:璧、凡闾、眷、礼、勉、铖、渠、顽、宪、县、槭、成公、公孟、公南、公叔、会房、蒯、南、卷子、大叔、析、辄、子南、子文、公孙、国、子疆、子季、子郢、公文、公析、孤、假、角、猫、黔、羌师、羌宪、石伯、史龟、史桑、史朝庶、析龟、兴、右子、祝固、康、凌、常、卫等;

  源于卫国大夫的族姓有:仲叔、庚公、夏丁、县潘、邑裘、尹公、石、石冶、石骀、彪长、黾、晁、承、大临、临、革、弥、弥牟、齐、求、棘、兼、贾、孙、开、元、留、公荆、弘、子伯、子行、子高、子玉、鄄等;

  源于卫国名人的族姓有:衍、梁馀、于弓、子齐、子叔、子之、夏戊、胥弥、鄢、懿、弋、由章、贡海、惠叔、世、世叔、邃、哀殆、赐、端、蹀、赵阳、鲒、专、琴、南公、元垣、中叔、祝圉、姻等; 

  源于卫国职官的族姓有:辟、监、将军、寇、司寇、司、司徒、右、右宰、石公、箴、左公等;  

  源于卫国方位的族姓有:北宫、辟阊等; 

源于卫国城邑的族姓有:须、漕、虽、戏阳、降、牵、羡、羊角、庸、汲、匡、淇、宁、戚、共、楚、铁、商、商丘、史叶、浚、悬、裘、拳、卷、籍、聂等。 

在云南昆明世博园有一面花岗岩砌就的寻根墙,上刻由马世之、许顺湛两位老专家考证的156个常见姓氏中,其中明确起源于朝歌的有18个:王、孙、林、石、康、殷、卫、牛、宁、寇、常、戴、樊、武、邓、駱、商、阴等。

韩国有许多姓氏也是起源于河南朝歌,这些姓氏的传人自称是“古商国帝王后孙”,韩国一些氏族《家谱》的始祖画像,有的是商纣王,有的是箕子。这些姓氏大致有:殷韩等等。

66个姓氏的始祖

上述专家对起源朝歌的姓氏的考证,是不完全的,因为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姓氏中,把每个姓氏的来龙去脉全都考证的明明白白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从严格意义上的朝歌姓氏来说,即从姓氏起源的空间上严格限于朝歌,从时间上限于公元前商都时期的11世纪到公元前660年卫国国都从朝歌迁出,不算冷僻少见的姓氏,不算微子封到宋国后而形成的姓氏,不算卫国后期产生的姓氏,常用于现代而起源于朝歌的姓氏有66个,其中复姓8,具体情况如下。

 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又称孙仲,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比干被纣王挖心,他的夫人妫氏逃到朝歌西长林一带的仙人梯,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称比干为太始祖。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郡望,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

 武王伐纣后,商王室后裔以故国名为氏称为殷

 卫国开国君主康叔后裔,以祖上谥号为氏,史称康姓正宗。
   殷微子封于宋,离开朝歌时,日当正午,其子孙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

   出自“子姓”,为殷民七族之一。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樊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

   出自殷商元铣之后,元铣是商朝大臣,曾极力反对帝乙把帝位传给纣王

   殷商时期,梅伯被商纣王处死,其后世子孙姓梅。    

 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有的改为姓戴。

 卫国有个大夫被封于裘邑,时人称其为裘侯。其后世子孙以裘为姓。

 卫康叔的一个儿子被封到常邑他的后裔有以邑为氏姓常。    

 春秋时卫大夫齐子,其名不可考,齐子为其字。其子孙以祖父之字命姓,成为齐姓的一个分支。

   商朝的王孙贵族以国名为姓氏,称为商氏。商被周所灭后,商姓从贵族之姓转为庶姓。

 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

 出自嬴姓,商纣王大臣恶来革之玄孙名大骆,子孙以名为氏姓骆

 卫公子姬季亹分封于宁邑,后来他的子孙后代以邑为姓氏。

 卫国大臣石碏之后,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大义灭亲就源于他的故事。石碏的孙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卫康叔有个儿子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凌氏的后人尊康叔为凌姓的始祖。

 殷辛王子武庚,字禄父,后人改姓禄。

 比干后人有的改姓王氏,春秋战国间的王诩(鬼谷子),曾隐居于淇县云梦山。

 卫康叔后人以国为姓。

 卫国有卫公子开方,追随齐桓公多年,史称卫开方,其后

有支庶子以开为姓。   

 春秋时卫国大夫三伉的后人,以伉、抗为氏。

鹿 卫康叔后裔,以封邑名称为氏。

 出自商纣王之叔比干。

 起源于周时卫国大夫成叔承之后。

 卫康叔的后代有被封于冷水的,后人以封地为姓氏,称为冷氏。

 卫懿公的心腹大将弘演的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字为姓。

 卫君康叔曾被封于牧(朝歌南部),他的一些子孙后代以牧为姓。

 春秋时卫国大夫食采于乜城,以地名为姓。

   出自庆姓,有改姓荆者,战国时义士荆轲即出生于朝歌。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末年王公贵族囚禁之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源自殷商七族之一有繁氏,其后人以繁为氏。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原来统治的地区分封给康叔,仍然以殷的旧都朝歌为都城,监管殷的民,同时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邽氏、樊氏、饥氏、钟葵氏赐封给他,建立卫国。  

 卫大夫礼孔、礼之后以礼为姓

 春秋时卫国公孙弥牟后代子孙以祖名弥字为姓。

 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受封于仪邑,称为大夫仪,其后代有的以仪为姓。

 三监之一管叔鲜的后代以阴为姓。

 卫宣公,太子居于汲(今河南省卫辉市),称太子汲,其后代支庶子孙遂姓汲氏。

 西周初,殷纣王的叔父箕子受封于鲜,其后人以鲜为氏。

 卫康叔曾为周司寇,其支孙以官为姓。

 箕子之后

 武丁之后。

 源自殷商七族之一,以技艺为氏

 殷商七族之一,以技艺为姓

 殷商七族之一,以技艺为姓,扎篱笆的工匠。

 殷商七族之一,以技艺为姓。

 殷商七族之一,以技艺为姓,锉工

 殷商七族之一,以技艺为姓

 武丁封叔为邓侯,其子孙以为氏。

 武丁裔孙封于权,其子孙以封地为氏。

 卫戴公生乐父衎,其子孙称乐氏。

 以职业为氏的。从事的职业就是制作利器椎。周武王伐,将殷遗氏七族分给了卫国,终葵氏是这七族中之一。后来,复姓终葵逐渐形成了终、葵两姓。

 以职业为氏的。从事的职业就是制作利器椎。周武王伐纣,将殷遗氏七族分给了卫国,终葵氏是这七族中之一,后来复姓终葵逐渐形成了终、葵两姓。

 商朝末期,郝骨氏的裔孙期,被商帝乙封在太原郝乡于是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氏,就是郝氏。

 春秋卫国大夫,受封于通地,后世子孙姓通。

 卫大夫棘子,其子孙将棘改枣姓。

 卫国有公子叫黑背,字析,其子孙姓析

 商纣王时有大夫臣叫理徵,其子孙后世姓徵。

钟葵 复姓,殷商七族之一,以技艺为姓,锥工。

王子 复姓,“子姓朝歌王氏”的后裔,商末纣王之王叔比干的后代

熊率 复姓,卫大夫熊率且比,子孙姓熊率。

史叶 复姓,卫顷之子,公子史,封于叶,后世全称姓史叶

羊角 复姓,卫大夫受封于羊角,子孙姓羊角。

仲叔 复姓,卫大夫仲叔于奚,后世姓仲叔或姓中。

长孙 卫武公有子名姬惠孙,姬惠孙的孙子姬乙,字武仲他以其祖父的字为氏,称谓孙乙、孙武仲由于姬乙在卫国首称孙氏,因此又称大孙、孟孙、伯孙、长孙,其后裔子孙中亦有姓大孙、孟孙、伯孙、长孙者

司寇 卫康叔曾作周司寇,支孙以官为姓。

为何这么多姓氏起源朝歌

朝歌为什么源出么多姓氏,在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中占据么重要的位置呢?

中华民族的姓氏,大多从殷商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定型、普及,朝歌恰恰在这个时期地位显赫。

从公元前1201年到公元前1046年,朝歌城断断续续作了武丁、武乙、帝乙、帝辛(殷纣王)四代君王的都城,其中帝乙在位26年,纣王在位52年(有学者认为30年)。中华民族的历史正从这个时代起特别显得绚丽生动。

特别是殷纣王时期,朝歌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八方诸侯纷纷来朝,著名的周文王姬昌当初也仅仅是经常来朝歌朝贡的西伯侯。纣王又常常四处征伐兼并,人流物流的开放程度远远大于其它地区。

武王伐纣大兵压境时,纣王在主要兵力远在东夷的情况下,仓促调集兵马迎战,一天时间就拉出军队17万人(又一70),可见当时朝歌人口之众。

商都朝歌卫都朝歌之间,还有一段“三叔监殷”的历史。周武王攻下商都朝歌后,京畿之地殷商遗民的管理让周武王大伤脑筋,为了安抚当地民众,武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在朝歌管理殷朝遗民。周武王当对武庚禄父并不放心,于是又将朝歌的北、东、西面设立邶、卫、鄘三个方国,分别由周武王的三个弟弟霍叔、管叔蔡叔去统治,目的是为了监视武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监”果然,不出三年,武庚禄父借周武王病死、周公旦摄政之机,串通管、蔡、霍三人,联络原来殷朝的封地东夷、淮夷、徐、奄、蒲姑、熊等十七个方国,起兵叛周,迫使周公再次东征。

从西周初到春秋中叶,朝歌做卫国国都383年。当时的卫国,是西周初年康叔的封国。在各个受封的诸侯国中,卫国有受封时间早,受封疆域大的特点。整个西周时期,卫国都是相当强盛的,卫为‘诸侯之长’,保持了长时间的方伯地位,显赫一时(郭霞《浅析春秋卫国衰弱的原因》)。

周武王很多兄弟,然而这个康叔和武王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关系是不一般的。因而把他封到卫国,管理朝歌从商朝遗留下来的所谓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周公给康叔很大权利,使其成为东部方国的诸侯之长。周公还专门为康叔举行了隆重的授土授民仪式,并且作《康诰》、《酒诰》、《梓材》等文告,作为康叔治国用以效法的准则,使卫国很快成为经济发达、疆土辽阔的西周时期的中原诸侯国之长

朝歌作国国都时出现很多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比如治国有方的卫康叔,高风亮节的卫武公,大义灭亲的卫大夫石碏,玩物丧志的卫懿公,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等等。战国时期卫都东迁后,朝歌作为旧都又出现义士荆轲、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大音乐家王豹等等彪炳史册的人物。

我们知道,姓氏的来源,有以贵族的“氏”为姓,有以国名为姓,有以居住地为姓,有以有名望的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有以官职为姓,有以技艺为姓,等等。在晚商至春秋上半叶这段姓氏形成的关键历史时期,朝歌一直处于政治斗争的漩涡,军事斗争的焦点,经济、科技发展的前沿,产生的姓氏就特别多,因此,朝歌成为中华民族姓氏重要的起源地就是必然的了,其在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中占据有重要地位

朝歌姓氏的辐射和繁衍

朝歌在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还不仅仅在于它起源了多少姓氏,还在于朝歌起源的姓氏具有特别强的辐射、“繁殖”能力。 

中华姓氏形成时期,朝歌人曾有六次大规模的向外迁徙活动

一是武王伐纣,朝灭亡,大批的前朝贵族和民众被流放、被遣散或逃亡或避乱远走他乡;二是武王封箕子到朝鲜,带去5000个殷民;

三是武庚禄父联络三叔叛乱被镇压后,武庚、禄父、管叔被杀,流放了蔡叔、霍叔等一大批所谓罪臣;四是为了彻底扑灭朝歌民众复辟殷商的梦想,有组织地强迫所谓的“殷顽民”大批地迁往“成周”(洛阳);五是微子被封往宋(今商丘),又带去大批的臣民;六是公元前660年,卫懿公玩物丧志,养鹤误国,卫国被北狄打败,国都从朝歌迁出,辗转楚丘等地,后定都帝丘(濮阳),大批的卫国贵族及文武百官随之迁徙。

在当时中华姓氏正处于萌芽、产生、普及,但尚未定型的大背景下,朝歌人的每一次大规模迁徙,都在新居住地播撒下姓氏的种子;带到新居住地的每一个姓氏,都会繁衍出许多新的姓氏。比如宋、孔等大姓都是微子到宋国(商丘)后产生的姓氏。

河南是中华民族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据《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全国共有11969个姓氏。台湾鬼谷子学术研究会编著的《中华道统,血脉延年》收列姓氏近2万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袁义达研究员主持的一项调研,收集的姓氏达23000多个。这些姓氏,去掉少数民族姓氏,去掉来源不明的,下余的汉族姓氏有4820个,其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1834个,占38%

但是,现代常用的姓氏并不是太多。按人数排列,前120个大姓就涵盖了11.7亿人。而排列前120位的姓氏源于河南的就有97个,占81%;其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52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有45个。

除了朝歌,河南省的洛阳、商丘、濮阳、开封也都是著名的重要的姓氏起源地。而上述几次大迁徙,对商丘、洛阳、濮阳的姓氏形成和普及,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朝歌在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由此显而易见。

姓氏寻根的热土

 

到朝歌来寻找姓氏之根,反倒是从国外最先兴起的。改革开放之初,198452日,日本东京国学院、日本现代书道研究所组团来朝歌访问,提出姓氏寻根在朝歌的命题。其团长中岛司有先生兴奋地振臂高呼,当场提笔书写“淇民朝歌开国庆”几个大字。

上世纪九十年代,朝歌附近的卫辉市连续在比干庙成功举办世界林氏大型扫祭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和二十多个国家的林姓代表参加。世界林氏代表拜过比干墓,自然要到比干生活和活动的朝歌、比干殉难的摘心台来寻根谒祖。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著名的林姓人士如林英海、林炎志、林斤澜等都曾专程来朝歌祭祖。著名文艺理论家、原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为三仁祠题写匾额。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赴美国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前夕,也不忘来朝歌探访一下自己的祖根。

随着寻根活动的兴起,全国的殷姓、石姓、康姓、孙姓等经常来朝歌进行寻问祖。比如台湾、广西、南京洛阳、林州、汤阴、浚县、濮阳等地的石姓宗亲都来淇县寻根问祖,筹备在朝歌修建石碏祠,以示纪念。

1999年春,韩国氏族总联合会代表团一行30余人,在总裁白镇禹老先生带领下,专程来朝歌访问,团员多数属商纣王、箕子的后裔,其中有韩国殷氏大宗亲会会长殷熙权,有韩国林氏大宗亲会会长林道文等殷、林、奇、徐、孔等氏族代表。韩国宗亲参观了摘心台,在三仁祠祭拜了箕子、比干、微子,然后马上到纣王墓。在高大的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题写的“纣王之墓”石碑前,韩国宗亲们十分虔诚地脱掉鞋子,恭恭敬敬地三叩六拜。当时纣王墓还没有整修,墓前的细土两三寸厚,韩国宗亲脱掉鞋子趴在细面似的黄土地上叩拜,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提起商纣王,殷熙权先生认为不能一味地贬低,商纣王对历史发展有功,他身上很多坏的东西都是后人强加的,应该还历史本来面貌。他自豪地说他们是商纣王的后代,是古商国帝王后孙。他拿出他们保存的厚厚的印制精美的家谱,上面从箕子、纣王一直到他这一代,家谱上列得清清楚楚。

纣王墓所在的河口村,是朝歌地区殷姓居住比较集中的村子,这里的殷氏自称世世代代是纣王的守墓人。经过交流,他们惊奇地发现,河口的殷氏与韩国的殷氏,尽管几千年来没有过来往,竟然字派相同,都是以“金木水火土”为偏旁的字轮流作为取名字的字派!这个发现,一下子拉近了两国殷氏宗亲的距离,朝歌殷氏与韩国殷氏在翻译的帮助下,认亲排辈,立马相互以叔伯侄孙相呼。

此后,朝歌与韩国氏族联合会的交流越来越密切。20009月,应韩方邀请,河南淇县派陈传光、燕昭安等四人赴韩国访问,在汉城(今首尔)参加国际姓氏研讨会,在会上较详细地介绍了朝歌姓氏研究方面的情况。韩国氏族联合会又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6年组团来朝歌考察交流

200938日至12日,在朝歌纣王墓举行了隆重的“帝辛殉难3055周年拜祖大典”,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中国殷氏文化学会代表和朝歌殷氏宗亲会、当地民众参加了活动。拜祖期间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协商确定:一、将带有贬义的纣王改称为“帝辛”;二、在纣王墓前立“大商帝辛之陵”石碑;三、每年农历二月初五帝辛忌日举行祭祖活动,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全国各地宗亲对朝歌视如故土,对朝歌的建设、发展等等各个方面提出许多建议和意见,感情真挚殷切。

 

(作者:燕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