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康氏要闻

瓦的前世今生---探秘康氏文化苑的建筑之美(之三)

浏览: 次 日期:2023-06-17

640.png

阳春三月,万象更新。在这个生机盎然、花意渐浓的美好时节,行走在康氏文化苑里,每一个转角,每一次抬眸,都透出浓浓的中国风。墨绿色的琉璃屋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这里,有古朴厚重的文化氛围,更有中华民族几千年凝练下来的东方神韵。
人们在欣赏康氏文化苑建筑之美的时候,视线便不自觉地被屋顶景观所吸引。  
墨绿色的琉璃屋脊、吻兽、筒瓦、猫头、滴水等瓦件组成的屋顶,色调古朴纯粹,简净无奢,雅致中透出磅礴,在春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彰显高贵。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对瓦的描述。
在千年的岁月中,中国祖先们曾以金取土,以水和泥,于烈火中烧结成瓦,将瓦叠于椽木之上,一瓦遮头,为中国人又遮风又挡雨。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材料分土瓦和琉璃瓦。土瓦就是用普通土烧制,质地粗糙,吸水性强,容易漏雨,很多农村老瓦房的屋顶就是用的这种瓦。琉璃瓦是用陶土烧制,上面有琉璃的一面光滑不吸水,良好的防水性可以保护木结构的房屋不受雨水侵蚀。琉璃瓦还耐高温,因为琉璃瓦本身就是经过高温烧制而成,所以它的耐高温效能非常好,能接受长时间的太阳照射。琉璃瓦的颜色多样,造型百变,装饰性强,这一点也是现今琉璃瓦被广泛使用的原因。用琉璃瓦铺筑的屋面,宋式、明清式称琉璃瓦屋面。康氏文化苑内所有建筑都是琉璃瓦屋面。
琉璃瓦是我国陶瓷宝库中的古老珍品之一。它是用陶土制成坯,先烧制成瓦坯,然后在瓦坯上面刷一层“琉璃”,再进行二次烧制。所谓“琉璃”,就是氧化铅。先把铅锭经过高温加热融化成铅水,里面加上所需的颜料调配后,刷到瓦坯上再次烧制。烧制过程中,琉璃就慢慢均匀地浸在瓦坯表面,灰色的瓦瞬间披上华丽的外衣,变得晶莹漂亮。
琉璃瓦最早出现于北魏时期,发展到明清时代已经有黄、绿、蓝、黑等颜色。康氏文化苑选用的墨绿色琉璃瓦。
对苑区内琉璃瓦颜色的选定、质量的把控,康献堂会长都煞费苦心。他说,康姓人从始祖康叔开始,做人做事都是秉承严谨、低调的风格。所以,苑内琉璃瓦舍弃了张扬的金黄色。经过窑厂师傅前后八次烧制,最终选定了现今的墨绿色琉璃瓦。
为了能够寻找到质量合格的琉璃瓦,康献堂会长跑遍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川等国内十几家生产琉璃瓦的工厂。每到一处,他下车直奔生产车间,实地考察琉璃瓦的原材料、工艺流程、产品规格等。他发现,国内很多琉璃瓦厂,由于种种原因,抛弃传统工艺,用现代工艺烧制,从原料土的质量、成分配比、制作流程、“耐热”“耐冷”实验数据等方面把关不严,烧制出的琉璃瓦从硬度、密度、强度等方面均达不到要求。甚至有的琉璃瓦厂用瓷瓦代替琉璃瓦,外行人很难辨别真假。
康献堂会长说,质量不合格的琉璃瓦会渗水,损坏房屋木结构。考察中,他还发现,由于淇县冬天气温低,南方生产的瓦容易被冻坏,不适合在这里使用。为了康氏文化苑,他下定决心要找到质量合格的琉璃瓦。
经过前后三年的苦苦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康会长终于找到了一家瓦厂。
这家琉璃瓦厂位于山西阳城。阳城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烧制琉璃瓦所需的陶土储量丰富。
经过实地详细考察,这家琉璃瓦厂从原材料、制作工艺、烧瓦的砖窑到成品、规格等方面均符合要求。
厂长姓吴,脾气耿直,事业心强。经过多次深入交流,吴厂长了解到康献堂会长如此奔波劳累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全球康姓族人修建寻根问祖、祭拜祖先的圣地,他被康会长对始祖的真情所打动,坚定地说:“请康会长放心,我们一定为康氏文化苑生产出质量合格的琉璃瓦。”
签合同时遇到了一点小波折。康会长要求瓦的尺寸误差不要超过5毫米,厂家认为这个要求太过苛刻,承诺不超过6毫米,康会长坚决不同意,他说:“修建文化苑的钱都是宗亲们的血汗钱,一分一厘都不能浪费。在瓦的质量方面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这方面我是寸土不让,绝不妥协。”最终厂家同意了康会长的要求。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琉璃瓦屋面所用的各种琉璃瓦件,种类繁多,名称复杂,品种五花八门,用途各式各样,但总的来说,可分为“屋檐”、“屋脊”、“屋角”和“屋身”四大类及各个部位的配饰件。
社会上现行的所谓古建筑,屋架全都是用钢筋水泥制作而成。康氏文化苑内所有建筑的屋架,除了梁柱是钢筋混凝土外,上面的斗拱、檩条、椽子、老角梁、仔角梁全部用的是木材,而且是精选的东北落叶松、樟子松等上等木料。
工程完全按照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设计、建造,椽子上面依次是扒砖、灰背、泥背、苫瓦。康献堂会长要求,苑内所有建筑屋面严禁使用水泥。灰背用的是石灰、黄土和麻捻,泥背用的是稻草、麦秸和黄土。这样,瓦放到泥上,泥承托瓦,即使房屋有震动,屋面也不至于开裂,能够确保建筑屋面在任何环境、任何季节都不会发生渗水、漏雨现象,并且省下了钢筋混凝土和防水材料的费用。
“苫瓦”是北方土话,就把瓦放到泥背上,也称作盖瓦、铺瓦、装瓦、图片瓦。
苫瓦是建筑行业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施工过程,对匠人们的技术工艺要求很高。每一片瓦的摆放不偏不倚、层层叠叠,屋顶起伏之间,尽展古韵风采。
苫瓦从房坡放辙开始,泥背上先放底瓦,底瓦中间有缝,再盖上筒瓦。一个筒瓦扣住两个底瓦的边,每块筒瓦的尾部都有一个舌片似的榫头,它用来与上面的另一块筒瓦相接,这样既可以加强连接又可以防止漏水。筒瓦下面用的是麻捻、黑灰(白石灰调成黑色)。用黑灰就是为了跟瓦的墨绿色协调。
筒瓦下面是底瓦,底瓦檐口的第一个瓦叫“滴水”,筒瓦的第一个瓦叫“猫头”,康氏文化苑屋面猫头上面的图案是康氏图腾。
苫瓦第一行叫“开陇”。开陇从中间开始,往两边分,开陇师傅绝对是施工队中技术最好的那位。一个屋面开多少陇,用多少瓦,都要提前计算好,做到心中有数,苫瓦才能不多不少,不至于造成瓦的浪费或者缺少。
苫瓦要“下稀,中稠,上密”,而且都要恰到好处,这就要考验开陇师傅的技术。
开陇的第一行瓦称为水陇,即流水的瓦陇。筒瓦则称为旱陇。
筒瓦必须把水陇的瓦压紧,以免瓦往下滑脱。所以在古建筑里面有先挑脊和后挑脊的做法。先挑脊的时候,底瓦脑口的瓦是由上层的筒瓦扣压。筒瓦如果压不紧下面的瓦,就容易发生滑脱,造成屋顶损坏。
康献堂会长欣慰地说:“康叔祠第一陇瓦是我亲自开的陇。第一陇瓦是水陇,中心很重要,中间的瓦是我苫的。而且挑脊有九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是由我先做个样子,再让其他师傅比着干。而且每一道的第一个都是我亲自动手,这是我对始祖康叔的一份心情,所以开陇我责无旁贷。”
康会长还说,每开一陇都要把脑瓦底下的泥淘干净,里面装满黑捻灰,然后把瓦放上,这样才能粘接牢固,不会脱落,更重要的是瓦与瓦之间有黏性,保护瓦不会撞烂。撞瓦很讲究力度,发出的声响应该是“刚刚”的。最后的几片瓦都要铺上石灰,然后再用撞杆撞紧以防滑脱。
每一行的底陇瓦苫完校正无误后,再在两个底陇的中间扣上筒瓦,用线校正,再用黑色的石灰把筒瓦的两边粉平压光。
屋面瓦全部铺完后,要把瓦面上的污染清扫干净,再检查一遍,确保无质量问题才算完工。
苫瓦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要专注、不怕枯燥,才能铺出平直均密的效果。瓦苫好后,要顺看、横看、斜看都是一条线,不管东西南北怎么看,线条都如向日葵的籽粒一样排列顺直,这才是把瓦苫成功了。

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除了有巧夺天工的技术,还需要有大国工匠的匠心。康氏文化苑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每一处都能让人感受到古建筑的非凡魅力,都传递出华夏先祖的博大智慧!

(作者:康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