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康氏要闻

神奇的斗拱----探秘康氏文化苑的建筑之美(之一)

浏览: 次 日期:2023-06-17

640.png

在古卫国康氏文化苑里,彰德门、和集堂、卫君堂、思源堂和康叔祠仿古建筑群依山而建,巍峨耸立。目光触及那向上翘起的屋檐时,总会被它那冲向天空展翅的姿态所深深打动和震撼。
《诗经》中曾提到: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就是形容古建筑的大屋顶好似飞鸟展翅一般轻盈。是什么构件在支撑着这庞大的屋顶又是什么构件让这庞大的屋顶出檐如此深远又如此灵动呢?
这就是藏匿于华丽屋檐之下的斗拱
康献堂会长说,不要小看了这些小小的斗拱,它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因为它的存在,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得以出檐深远、呼之欲出。此外,中国古建筑之所以能几千年屹立不倒,也是斗拱的功劳。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所独有的一种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基本部件组成。
当有地震发生时,不论房屋如何震荡偏移,斗拱具有一定的拉伸平衡作用,避免建筑物发生倒塌。民间有句谚语:“墙倒屋不塌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特点。
每攒斗拱整体呈现宛如一个花篮,不同的细节造型可以让每攒斗拱千变万化千姿百态。所谓远看擎天柱,近看百尺莲,形容的就是这颇具中国风的古建筑构件。
斗拱是怎么出现的呢?
斗拱的出现,最早源自中国高大宫殿屋顶出檐的要求。木结构形式建造的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房屋面积越大,屋顶也随之越大,而木材经不起常年的风吹日晒雨淋,且刚度较小。斗拱当初就作为一种支撑大屋顶大出檐的受力构件而出现,它对保护柱础、墙身、台明等免受雨水侵蚀有重要作用。屋面和上部构架的荷载通过斗拱传递给柱子,再由柱子传到基础,斗拱在其中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斗拱,除了实用功能外,还以美丽的装饰,惊艳了几千年的岁月,成为中国式独有的浪漫。
最早在秦汉时期,青铜器上就出现了斗拱,斗拱体系初步萌芽。
隋唐时期,有了非常成熟的木结构体系和斗拱体系,是斗拱结构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斗拱体积硕大,数量较少,柱间一般布置一到两朵,高度可以达到柱高的二分之一,风格庄重朴实。
到了宋代,斗拱体系开始变得成熟、精致,甚至开始走向柔美瑰丽,是一个转折期。
从元代开始,经历了一个过渡时期,斗拱体系开始发生功能性转变,由结构形式逐渐向装饰化构件转变。
到了清代,装饰功能逐渐增强,形象造型越来越复杂,加上华丽的彩绘,风格富丽堂皇。康氏文化苑建筑采用的是清式斗拱。
斗拱演变历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由简而繁、从雄壮到纤巧、从受力构件而渐次甚至于变成装饰构件的过程,成为了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等级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斗拱的种类虽然繁多,但根据它们在建筑物中所在的位置或作用,是可以进行分类的。大部分斗拱从檐柱中心开始,向内外两侧挑出。斗拱向外挑出,宋式称出跳,清式称出踩如果按斗拱是否向外挑出来划分,可分为出踩斗拱和不出踩斗拱两类。出踩斗拱则有三踩、五踩、七踩、九踩、十一踩等。踩数越多,说明建筑等级越尊贵。康氏文化苑主建筑大多用的是九踩斗拱和七踩斗拱。
斗拱往往与雕刻、彩绘相伴而存。繁复有序的斗拱,层层叠叠于精心描绘的栋梁之上,传送礼乐,寄托信仰,让建筑充满生机,富有人情味。
国内很多仿古建筑上的斗拱用的是水泥斗拱,但是康氏文化苑所有堂馆上的斗拱都是用多年的老榆木雕刻,纯榫卯结构连接。
 
在文化苑的木工操作区,木花飞泻,斧锯声声,刨滑凿动。画图、下料、刮料、截段、打眼、开凿......所有工序一项也不能凑合,制作出来的斗拱构件才能严丝合缝。师傅们对工艺细节的认真态度,就是为了传承原汁原味的斗拱文化。
木工王秋宝师傅还给我们现场演示了斗拱的拼装过程。他娴熟地将斗拱的木构件,坐斗、翘、昂、十八斗、蚂蚱头……依次叠放,用榔头敲打几下,一个斗拱便做好了。不用一针一钉,严丝合缝。
操作区地面上整齐码放着一摞摞制作好的斗拱零部件,它们将被搬运到苑内各个堂馆的脚手架上,再由工人师傅们一个个拼装成屋檐下美轮美奂的斗拱。
当你置身于斗拱之下时,总有到一种穿越古今的悸动,与千年前的古人一样,同处于这片蓝天之下。
岁月使人苍老,斗拱却能完好无缺,在风雨淋漓的檐下,为你撑起一片安宁。
(作者:康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