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康氏要闻

南京陶瓷厂与康茂才墓地

浏览: 次 日期:2013-08-31

 

    陶瓷业在南京的发展,由原先的默默无闻至明朝达到鼎盛时期,名噪一时,随着明王朝的衰落,南京的陶瓷业又落入低谷,但在中华门外仍然散落着诸多民间窑厂,生产墙砖瓦当、碟碗瓢勺等民用陶瓷器皿,其中当属中华门外西善桥一带砖窑最为发达,时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南京为了发展地方轻工产业,将中华门外西善桥砖窑厂搬迁至和平门(中央门)外安怀村,辟占明朝开国大将蕲国公康茂才的部分墓园建厂,组建地方国营南京陶瓷厂,回想起来,我估计工厂厂部大楼下的小山包,就是康茂才的墓冢,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小山包里被挖掘成了防空洞,不知道挖出了什么东西?南京陶瓷厂的职工幼儿园就建在这小山包上,绿树成荫,鸟啼蝉鸣,是厂区环境最佳处,康茂才墓园神道的翁仲石刻则被圈在工厂围墙之外,墓园大部被当地农民和城市盲流占用,后来南京文管部门将康茂才墓的石刻翁仲悉数搬迁至南京白马公园陈列。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京陶瓷厂除了陆续招收了一批以景德镇陶瓷学院和宜兴陶瓷学校为主的毕业生外,还招收了一些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和南京机电学校等一批化工分析、美术设计和机械制造等专门人才,充实工厂的技术力量,生产规模空前壮大,基本摆脱了过去雨花区西善桥农民“土法上马”的作坊式生产模式,使南京的陶瓷业开始有了新的起色,从作坊经济向现代化工业迈进,从此,南京陶瓷厂不仅生产碟碗瓢勺等日用陶瓷器皿,还生产陶瓷灯罩、生肖动物、笔架等工艺产品,同时还生产高频陶瓷材料电力半导体陶瓷外壳以及熔断器外壳等工业陶瓷,为南京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改革开放的暴风骤雨中,南京陶瓷厂在所谓改革转换生产方式的租赁、承包等经营模式下,生产的经济效益急转直下,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生产设备遭受严重破坏,刚刚振兴复苏的南京陶瓷业即在改革开放的劲风中,偃旗息鼓,一蹶不振,几乎所有的技术人员和一线员工悉数下岗,工厂拖欠员工工资及医药费,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开始动员职工自谋生路“下海”,以适应改革开放带来的“阵痛”。南京陶瓷厂在改革开放之初即遭遇难以复苏的重创后,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协调下,将南京陶瓷厂纳入关停并转的黑名单之中,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南京陶瓷厂被国营第898厂兼并,南京陶瓷业初步繁荣昙花一现,转瞬凋零,最终化为了有点苦涩的南京城市记忆。

    一切,在岁月的磨蚀中,总被雨打风吹去。

 

 

 

南京陶瓷厂当年的产品图片

 

 

 

 

 

南京陶瓷厂某职工保存的当年的工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