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吉庆、鸡叫岩,乃吉祥、福地也。在这块热土上,我季四公之子福一房后裔在这里居住繁衍。
七月七日一大早,按照事先约定,副会长康钦树亲自到雄鸡雕塑广场迎接我们一行。热情、纯朴、好客本是我们康家人的传统,这在钦树一家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领略了“宾至如归”、“一家人”的感觉。钦树向我们介绍了《梅山康氏》一书编撰的相关章节文稿准备情况及“九修”启动后的相关前期准备工作等情况。他说,自梅山康氏文化研究会决定“九修”工作以来,福一房召开了理事会、“甫荣”、“甫祥”支房会议,动员全体族人为九修工作献计献策,落实人员、经费,开展联宗联族工作。他介绍说:福一公三子:珠、璋、瑛。从璋、瑛公起全部迁徙至四川、重庆、广西、陕西、贵州等省市以及本省的益阳、常德、桃源等县、市。珠公也有一半人口外迁,现居住在本地的福一房珠公派下,人口仅占1/6,约8000人,整个福一房人数估计约有5万余。所以这次修谱,首要任务是要将徙外人口的迁徙发展等情况录入,首先必须外去走访调查。他们决定分三批次,派人派车,于6月底、7月下旬、8月中旬分别是到常德、桃源,陕西平利县老县镇等9个乡镇和邵阳、益阳等地进行宗亲联谊活动,开展寻亲访友,谱牒互换、对照,理清世系、班辈排行,了解人口变迁、繁衍发展情况。钦树说这是这次修谱的基础工作,任务艰巨。我们欣喜地看到福一房不畏艰难寻找骨肉至亲,渴盼兄弟团圆的劲头,我们相信福一房从此会揭开家族史上崭新的一页。
(二)
与钦树副会长告别后,继续驱车前往乌石龙潭(现游家镇)。中午到达芦茅村康青云家。
“山外青山楼外楼”。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煤矿、砖厂数家。从新建的民居上可以看出,居住在这里的康氏家族分享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其幸福指数是比较高的。
游家在资江西岸,距县城只有10多公里,公路纵横交错,极其便利。公路旁的古宅、石墙、牌头、老屋、石桥尽管昔日容颜不再,但从它的精巧构造、花纹图案以及它的规模、规格上仍可看出昔日的辉煌。在康青云老宅院几十米开外的坟山上发现:“诰封五品康公崙山府君墓”,气宇轩昂,不同寻常。“一家四博士”,三十多岁当上厅级干部……我从青云、纪世的言谈中捕捉到了这是一块风水宝地,真可谓此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年青的康纪世是梅山康氏研究会确定的骨干人选。他自己拥有“联通”、“物流”、超市、水厂、煤矿、砖厂等多家企业,身价不菲。尤其值得称颂的是他敬老尊贤、有爱心、热心族务事业,这是难能可贵的。
乌石龙潭居住着季四公次子福十六的后裔,有芦茅、石板等六、七个村,大多数是我姓子孙,还有邻近的琅塘镇坪口也有一个村姓康。据我了解,当地一些中青年对自己的家族史茫然不知,或知之甚少,宗族观念淡薄,缺少凝聚力。对康氏的源流、繁衍播迁、字辈排行都不太清楚,何谈修谱?正如纪世所说的“象一盘散沙”。这就需要我们研究会加以组织、引导、协调,把优秀分子集中到族务、文化研究工作中来,明确人员、分工和职责,明确任务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不至于愧对先祖和子孙后代,福十六房后裔才不会游离于其他房族兄弟之外,才会融于康氏的历史长河之中。
因为,我们是兄弟。我们永远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