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恩施解放,中共恩施县委与人民政府随即发动群众,开展起来轰轰烈烈的“清匪扫霸,减租减息”运动,这引起一些罪大恶极的旧乡保人员、土匪恶霸的恐慌,感到末日即将来到,垂死挣扎,其头子吴三纲决定发动暴乱以对抗人民民主政权。
吴三纲时年75岁,汉流“龙头大爷”,大集车蓼坝一带的恶霸头子。他派他的狗腿子文际政打入旧农会(即土改前的农会)担任农会副主席,以便取得政府的信任,打听消息,通风报信,伺机暴乱,并决定先对进驻车蓼坝的土改工作组下手。1950年4月9日,以桅杆区政府(当时大集属桅杆区辖)干部邱英杰、康纪纯等组成的工作组共7人,走到拉弓坝与前来打探消息的文际政相遇,文对工作组说:“您们在后面慢慢走,我先回去安排一下生活和住处”,然后赶回蓼坝向吴三纲报了信,吴三纲马上派人通知土匪当夜集中,准备暴乱。
当天晚上,文际政将工作组7位同志安排到一粮仓歇息,并将仓门上了锁。 吴三纲纠集了暴乱分子83人,携长枪9支,短枪1支,手榴弹8枚以及刀矛等武器,聚集于天上坪,4月10日凌晨,吴三纲纠集匪徒包围了粮仓,向粮仓开枪,投掷炸弹。工作组的同志进行了英勇的还击,但终因敌众我寡,子弹打光后,敌人冲进了粮仓,康纪纯、邱英杰(河南上蔡人)、陈发扬(湖北枣阳人)、安福九、安福宾、邓殿山(均系利川人)等6人惨遭杀害,只有农民代表刘永杨因身着农民服装,趁黑夜敌人没分清冲出敌群,但也被发觉后的匪徒开枪打中膀子,身负重伤。恩施县大队、恩施军分区部队闻讯赶赴现场,当场击毙、击伤匪徒20多人,活捉12人。匪首吴三纲及其子吴圣华、凶手刘定钟当场被俘获,后被枪决,惯匪欧少奇、胡宣林40余人逃窜到金竹堡。在我部队追剿下,大部被迫自首,少数顽固分子亦陆续归案。
事后,康纪纯烈士被安葬在桅杆堡(与其合墓安葬的还有另一位1951年牺牲在桅杆堡的烈士付德明)。邱英杰等五位烈士合墓安葬在大集街头,当地政府为他们树碑立墓。他们都是刚从学校出来参加地方“清匪反霸、减租减息”斗争的。6人中年龄最大的只有20多岁,最小的只有十八九岁。烈士们的英灵必将永垂不朽!
反映这一时期斗争的文艺作品有中共恩施第一任县委书记王英先的长篇小说《枫香树》。恩施市地处鄂西南,深藏在大山之中,素有森林宝库之美称,其中芭蕉侗族乡的枫香坡是枫香树集中生长的地方。
王英先,河北栾城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团政委。1949年率湖北独立二师十一团进入恩施追歼国民党残部,同年任中共恩施县委书记(他也是恩施第一任县委书记),领导接管旧政权,肃清残匪,战果辉煌。恩施县武装大队在与恩施交界的四川奉节三角坝击溃匪徒400余人,反动头目郑左龙等9人被击毙,在龙马边界破获以彭遂三为首的暴乱集团。在东乡天池山(魏家山)一带歼灭了以魏恕斋、胡先荣、马玉墀为首的国民党土匪残余势力,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1956年,王英先从恩施地委书记任上调到黄河三门峡水利水电工程局任副局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总想起自己参加恩施清匪反霸、减租减息斗争的情景,并把这些故事讲给在三门峡工地体验生活的记者华山听。华山听后很感动,建议王英先同志将这段经历写成小说。于是,王英先用了3年时间,写成长篇小说《枫香树》。
《枫香树》中的故事发生在恩施东乡,即现在的新塘、三岔、红土一带,如今的天池山仍然保留着当年剿匪的许多遗迹,如魏家大屋、抱素寺(奶奶庙)等。王英先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全部寄托在书中主人公王洪身上,将斗争的矛头直指以马玉池为首的残匪,生动详细地再现了当时残酷的斗争情景。
长篇小说《枫香树》自1965年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公开出版后,与另一部小说《清江壮歌》一样,影响了几代恩施人。人们争相阅读,并以有这两部反映恩施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而自豪。
枫叶染红了漫山遍野,枫香树的故事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