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鞍山族人康裕如,年过八旬立志修谱十三年。为了排除干扰,三年前他住进了千山脚下的老年公寓,终于把族谱续修完成。我先后两次前往拜访源于康氏文化研究总会倡导的联谊族人的精神。
2012年清明节前,我偶然得到一本《康氏文化》季刊,我爱不释手,彻夜通读,我高兴的看到历史名城南阳企业家康献堂,在几年前创建了康氏文化总会,联谊当世族人,发展康氏文化。联想到自己,作为康氏家族的一员,也应该做点该做而能做的事。遵照总会倡导的精神,我翻阅了《鞍山市志》,走访了市史志办和市公安局户政部门,得知,鞍山市的四区(市区)一市(海城市)两县(台安县、岫岩县)共有居民四百万人,其中康氏居民七千四百二十三人,在全市604姓居民中排第83位,在鞍山也算个大姓。但鞍山是个新型的工业城市,上世纪的三七年十二月才建市。当时的伪满洲国,把十三个自然村组合到一起建立了鞍山市,当时的市民不足两万,多是闯关东迁徙来的居民。随着钢铁企业的发展,人口剧增,现在鞍山市区居民达到一百四十多万。鞍山城区居民是多姓杂居,没有家族式的居民区。在市区难于联谊族人开展活动。正当我无奈之时,去年八月偶然巧遇郊区老兽医崔士坤,他告诉我市郊烟狼寨有个康氏家族。于是我去了离市区二十多里外的烟狼寨村。找到了乡镇退休的老会计康兆惠。当我说明来意后,他告诉我,有位族叔康裕如正在续修家谱。老人家已经八十四岁高龄,现住千山脚下的老年公寓。要了解家族的情况可与他联系。此后,我于去年十月和今年五月两次前去,拜访了裕如老人。老人家身材不高,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与我一见如故。他热情的接待了我。得知我的来意后,详细向我介绍了他的出身经历,立志修谱的起因,家族状况和修谱过程。
老人的敬族精神和执着的修谱情怀感动了我,特别是两次长谈后在我告别时,老人家紧紧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放,不愿让我离去。当他送我走出公寓大门后还恋恋不舍的站在那里目送我,直到见不到我的背影后他才回公寓。有道是:人间自有真情在,家族亲情胜友情,为了表达我对老人家的敬畏之情,我想把老人家的敬族真情,立志修谱的过程,展现给当世族人。
一、 敬畏祖先,坚定修谱意志
康裕如祖居辽南烟狼寨,上世纪的二九年六月,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父亲康廷富信奉佛教,乐善好施,为人诚实,勤劳俭朴,会制鞋手艺,母亲孙氏,善良贤惠,三口之家虽不富足,但日子过的温馨安宁。不幸的是,在裕如五岁时母亲病逝,从此失去了母爱。裕如的父亲深明大义,盼子成材,在他十岁时就把他送到了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无力升学,十六岁就像成年人一样下地劳动。同年娶长他一岁的宋恩馥为妻,婚后的第二年父亲又辞世。十七岁的康裕如从此独掌门户。建国后,已是二十岁的康裕如,深知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他决然考进中学读书,在这所学校里他是年龄最大的学生。中学毕业后,到小学教书。由于他爱岗敬业表现积极,五〇年他加入了共青团,五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担任过小学教员、教导处主任,小学校长等职。六〇年到所在公社担任文教卫生党支部书记和党委委员。他多次受到乡镇、区市的表奖。一九八九年六十岁的康裕如以副处级干部待遇退休。
他与宋恩馥生育四女一男,五个孩子都学有所成。特别是三女儿康卫红大学毕业后先在辽宁大学后到中国刑警学院教书,改革开放后辞职与爱人下海经商办企业。她爱人现在是沈阳飞龙集团副总裁,她本人也是省市闻名的企业家。他们家庭富足,很有孝心,在裕如老人退休后,就被三女儿接到沈阳安度晚年,几年相安无事,享受着天伦之乐。后来,他看到有些华侨回国寻宗祭祖,有的落叶归根。他心灵深处受到巨大的触动。在二〇〇〇年五月,他回到烟狼寨,想找本上世纪三八年修的族谱。原来的谱本有的损失,有的在文革时烧毁。他看到现在的族人是家没有谱,上不知祖,原先家谱确定的字辈现在有的人也不遵守,随意起名,甚至有的年青人与祖先同名,他看到家族如此混乱的可悲状况忧心如焚,怆然泪下。他夜不能寐,食不知味,他冥思苦想,感到家族的混乱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自己应承担起修谱的责任。从此,他坚定了修谱意志,为了警示自己和族人,在这年清明节的深夜,他深情地写下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族谱不可不修”的条幅。这是他心灵深处的呐喊,这是他对族人的呼唤,这是他对先辈的崇敬,这是他对后世子孙的期盼。真可谓妙笔出佳句,敬祖有真情。
二、 征集史料多方考证,理清支系摸清底数。
裕如老人在下定决心后,他回到烟狼寨进行了全面筹划。首先是建立联络员,统一族人对修谱的思想。他在烟狼寨、古树村、黄家屯和景家堡子有康氏族人的四个村子建立了六名联络员,分别召集族人说明修谱的必要和紧迫性,要求全体族人搜集材料给予支持,绝大多数族人对修谱是赞成和支持的。但也有个别年青人不积极不支持,甚至讥讽。裕如老人顶住讥讽不顾年迈,亲自与城区和外地族人联系。他寻找到族人的一百多部电话和手机号码和多处族人居住的地址,他有时登门走访,有时电话、手机和信件联系。他不仅对鞍山城区族人进行了无数次的联系,对外迁的族人也进行联系。关内他联系到甘肃的族人,关外他联系到吉林白城子的族人。十多年来,他联系族人,为修谱花掉许多积蓄,他无怨无悔,付出就有收获。古树村的康文柱找到一本文革前手写的《康氏家谱》小册子;烟狼寨康文彬找出一副挂式谱表,但因年代久远,保管不善,已残缺不全字迹模糊,难于辨认。几个村子的族人还找到五份长辈祭祖时留下的包袱折子(包烧纸写有祖先名字的纸封)根据族人搜集到的资料和他联系走访掌握的情况,他进行了反复考证,理清了支系,摸清了族人辞世和在世人的底数。
始祖康彦功于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由山东即墨迁到辽南烟狼寨,经过360余年的繁衍生息已发展为11个支系,18代人,辞世的和在世的2346人的大家族。经过几年努力掌握的材料,为修谱奠定了基础。裕如老人寻根溯源考证康姓的起源和三千年的发展史。他象着了迷一样,无数次到鞍山图书馆查阅史料,他先后查阅了《国语晋语》、《史记·卫康叔世家》、《姓氏起源》、《元和姓篆》、《古今地名大辞典》、《青岛地区明代云南移民初考》、《登州府志》、《盛京通志》、《辽阳县志》、《鞍山市志》等多部史书。基本理清了西周康叔之后康氏族人迁徙繁衍等基本脉络,为修谱充实了史料。他还在图书馆翻看了其他氏族家谱,为修谱寻找到样本,真可谓执着认真,全心投入。
三、 排除干扰,闭门谢客,专心修谱。
裕如老人在家静心修谱困难太多。他不顾子女和亲友的反对,三年前带着老伴住到了离家四十多公里的千山脚下花果园老年公寓。
这里环境幽静,食宿方便,独居一室,是养老修谱的好地方。当我走进老人的居室后,我感到最引人注目的是写字台上放着的电话、微机、修谱的手稿和多部史书及一副老花镜。老人家在这里三年没有年节假日,把全部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修谱上。他深情地对我说,他已85岁了,自知去日已多来日少,要在有生之年把族谱修完。他说,十易谱稿,进行反复修改补充,拿出他续修的三个样本征求族人的意见,现已全部返回。老人家拿给我一本,我翻看了几遍。首页是康氏图腾,接下来是轩辕黄帝和康叔图像,家谱前有序尾有后记,正文有六章十二节。
第一章是寻根溯源,比较系统的概述了康姓起源,对先祖的九次迁徙进行了论证。
第二章是辈字谱和家规家训,辈字共有四十字,前二十字是始祖时期确定的:彦承有国伍,友怀百德万,廷裕兆文学,翰墨锡汝权。上世纪的三八年又续增二十字辈:普济世民,光明永长,广尔心泽,春云致福,安仁为乐。家规共五条,要求全家族字辈统一,起名科学,女不侵字辈,同族不通婚,珍藏族谱。家训是参照鞍山市《市民道德规范》也是五个方面。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族人基本道德规范,公德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基本要求。
第三章是世系支脉,设计了一个从始祖彦功到十八代子孙的世系总表,而后是十一个分支的图表,三是族人世系人名,生卒年月配偶及子女名系图表。
第四章是村史族记,这一章比较详细的概述了族人居住的四个村子的行政沿革,人口发展,祖茔方位和名胜古迹。
第五章是族风民俗,这一章主要是记述了祭祖敬老风俗和婚丧嫁娶习俗。
第六章是附录,有五服九族图表,辈分的称呼,各世祖大约生卒年代,还有黄帝与康姓的关系及康叔后裔十二姓等。
最后是后记,简要的阐述了修谱意义,过程和对后世子孙的期望。
裕如老人告诉我族人对族谱样本是称赞满意的,但还要最后校对。对不准确和遗漏之处还要做定稿修改,争取在年内印刷完成,分发给所有族人。他说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把续修的族谱呈送给南阳康氏文化研究总会,使我们这个小家族融入到中华康氏大家族,了却我人生最后的心愿。
老人家对宗族的敬仰之情坚韧的修谱意志,认真细致的修谱精神,深切的感动了我,为了抒发对老人的敬仰之情,赋诗一首:
《修谱》
千山脚下康裕如,耄耋之年修族谱。
辽南城乡他走遍,北到白城南甘肃。
登门走访千百家,寻宗溯源读史书。
闭门谢客三年整,一腔深情全倾注。
修谱迎得族人敬,流芳后世传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