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王邑,是周朝卫国的第五座都城,是普天下康姓人眷恋的祖庭圣地。在这里,生存了八百年的卫国绝祀灭亡了,康叔的后裔凄凄惨惨地揖手告别,散居于世界各地。
为研究卫国史的需要,壬辰年暮秋的一天,在博爱族人康为军的陪同下,我们对位于河南省沁阳市内的野王古城进行了考察觅踪。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卫国第五都
卫国,是西周初年的一个诸侯大国。始祖康叔,是文王九子、武王胞弟、朝廷重臣,是代王镇守东土的方伯孟侯。自他开始,卫国历经了康伯、考伯、嗣伯、疌伯、靖伯、贞伯、顷侯、釐侯、共伯余、武公、庄公、桓公、州吁、宣公、惠公、黔牟、懿公、戴公、文公、成公、公子瑕、穆公、定公、献公、殇公、襄公、灵公、出公、(后)庄公、公子斑师、卫君起、悼公、敬公、昭公、怀公、慎公、声公、成侯、平侯、嗣君、怀君、元君、君角。历二十九世44位国君830余年。
康叔所建的康国,都城在今禹州市康城村,以邑为姓,这是全球康姓人的姓源地。约在前1042年,康叔封卫,殷都朝歌成为卫国的第一都。前660年卫懿公失国,卫戴公迁漕邑,今滑县留固乡的白马墙村建第二都。第三都在今滑县八里营乡冢上村卫王殿。卫成公迁帝丘后,今濮阳县的高城村成为卫国第四都。元君十四年更徙野王邑后,故地并入东郡。由于在秦国执政的濮阳人吕不韦的关照下,卫国没有被立即灭国,而是作为秦国的附庸国,又生存了十数年。
野王,成为卫国人的第五都,即最后一个都城。
野王的由来
野王,古邑名,亦作“野”。两周时期,周王直接统治地区和各诸侯国均有“国”和“野”。周王或诸侯所居都城及其近郊称之“国”,郊以外称之为“野”,春秋时期,在王国或侯国之内,分成国和野两部分。国是都城及其四郊,是诸侯直接统治的区域,在郊以外到边境的地区称之野。诸侯把野的一部分分给卿大夫为采邑,由卿大夫直接统治,这些封地或称邑或称县。晋国称封邑为县,亦称野王县。
野王县在姬姓的封国之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于、晋、应、韩,武之穆也。”周武王初年封次子于叔于于,称为于侯国。今沁阳城西北二十里有于城,即古于国。沁阳城在春秋战国时期相对于“于侯国”,只能称之为“野”。于侯封其卿大夫于于国郊外作为采邑,史称野王邑。正如清代洪照黎在其《岣嵝山房诗》序中所写到:“原夫覃怀绩,曾传夏后之书,河南遗民,旧著梁王之政,地崇于国,晋启南阳,邑号‘野王’”。
野王古城,即今沁阳市老城。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载:“野王城,即今府城。”《水经注·沁水》记载:“沁水又东,迳野王古城。”野王古城地处沁(河)。济(河)冲积平原,占城城址位于市境东南,沁水之阴,历史上多系郡、州、府治,为豫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人了。1987年1月7日,沁阳县人民政府公布故城遗址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野王城邑发韧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历西周、东周和秦汉。《穆天子传》载:“丁丑,天子北征。癸未,至于野王。甲申,天子北升太行之隥,而降休于两柏之下。”《左传·宣公十七年》:“晋人执晏弱于野王。”《秦始皇本纪》:“始皇六年,拔卫濮阳,卫元君角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伐韩之野王。公元前262年,野王被秦国攻取,秦始皇迁卫君角居此,秦二世废卫君角为庶人。从此,卫国灭亡,作为卫国第五都的野王城也不复存在。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在其地置野王县,斯为沁其置县之滥殇。西晋时,河内郡治由怀庆迁至野王。之后的1700多年时间里,野王一直是州郡、路、府治所。隋改野王县为河内县,明、清两代为怀庆府首县,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存县,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古城觅踪
今日的沁阳市,已变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宽敞,高楼林立,厂房众多,经济繁荣,处处散发出生机和活力。
在此之前,我们多次询问野王古城无果,甚至来到沁阳城内知道的人也不多。在老城吃过“闹汤驴肉”后,我们向人打听,来到了前后卫。原以为我们这回可寻到了“根”,谁知这里却是明代怀庆卫的所在地。与我们要找的卫国的“卫”相差甚远。巧在碰见了一位退休的老师傅,他把我们带到了地处老城东北角的野王古城遗址处。
野王城重建于元代,清道光五年《河内县志·营建》载:“河内县,怀庆府附郭邑城。元至正二十年重建。明洪武年间重筑,设怀庆卫守之。周围九里一百四十八步,高三丈五尺,广三丈,池深二尺丈五,阔五丈,角楼四,敌台六,警铺三十九。成化、正德间,知府倪公荣,周公举重修。崇祯十四年,知县王汉重修,增高五尺,外阔三尺,易四门楼以砖。东门楼曰朝曦,西曰万成,南曰朔南,北曰拱极。”清代,城墙维修达十余次,并在城壕边栽种杨柳。民国十七年,县长张祥鹤攻易门额,东曰中山,西曰自由,南曰平等,北曰共和。1945年11月,出于战时考虑,将城墙的一部分扒毁,1946年、1947年两次修复。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城墙的防御功能丧失,城墙逐步被居民扒毁。上世纪70年代,古城四周尚存高两丈有余的残垣。80年代,因城区发展逐步拆除,现仅存城东北角东湖边残垣和西北角各一段。
我们来到古城内的天鹅湖(亦即莲坑)进行考察,见到了数百亩大小的水面,莲藕满池,芦苇丛生,柳树拂岸,步移景换。古城城墙的外包砖面及城垛已无存。但可以清楚地看出夯土层,可登临观看周围的景色。
城墙上刮来了柔柔的风,庄重而开阔,情深而意远。使我们浮想联翩,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八百多年的卫国,显赫多年的卫国,到此绝了祀,连卫君角身葬何处也是个谜。
不过,有野王古城遗址的存在,对我们已是极大的安慰。它可以使普天下的康氏前来凭吊,前来怀念先人之生平事迹,表达思古之情愫,心中多少有了一丝宽慰。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