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康氏要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战线的杰出贡献者康玉柱

浏览: 次 日期:2012-10-27

2005年12月,从新疆自治区科技厅传来消息: 中石油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专家组副组长、自治区专家顾问团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康玉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康玉柱,男,1936年3月出生辽宁省北镇市,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普查系,1977年来疆工作。曾任分队长、队长、处长、地质部新疆石油普查勘探指挥部技术负责人、地矿部塔北油气勘探联合指挥部兼专家组长、西北石油局副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西北石油局高咨组长(副厅级)、兼任国家储委油气专委委员、国际地质对比计划294项中国工作组专家、“八五”、“九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负责人、新疆自治区储量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开发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石化新星公司咨询中心委员、中国石化西部勘探指挥部专家组副组长等职。

现任新疆自治区专家顾问团顾问、新疆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石化科技委委员、国土资源部科委委员、中国地调局咨询委委员、中国地质大学生及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新疆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石油学报顾问、地质力学学报编委成员等职。

在40多年石油天然气勘查生涯中,他走遍了东北、华北、西北、中南、华东、华南、西南等22个省的40多个盆地,进行过艰苦卓绝的石油地质勘查工作。在新疆的30多年间,他在塔里木盆地主持勘查发现了10个油气田和1个大油田,为中国和新疆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突出贡献。

他的贡献主要在:1979年在新选塔里木探区中,提出向塔北沙雅隆起转移战略;1980年率先提出雅克拉构造上打沙参二井并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首次重大突破,在“七五”塔北勘探连获突破、“八五”塔西南勘探实现两个导向性重大突破和探明超亿吨级塔河大油田等成就中起主导作用;建立我国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并丰富了地质力学找油等理论。

院士之谓

1666年,法国成立了皇家科学院,到科学院工作的著名科学家首次被称为院士。此后,英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皇家学会或皇家科学院纷纷使用“院士”这一称谓来命名自己国家最杰出的科学家。“院士”遂成为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

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两院院士”是其统称。中国最早的院士产生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1948年3月,即中央研究院院士,通过层层选拔,81人当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包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著名学者,此次院士选举,比较充分展示了学术成就而非政治主张的推选理念,如异议人士郭沫若先生因为在甲骨文等考古工作方面的突出成果而获得胡适举荐并获选。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而中国工程院则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研究机构,包括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等9个学部。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

院士在中国,原来称为学部委员。1993年10月,改称院士。根据国家现行规定,院士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医疗保健、乘车等)相当于副部级。中国中央政府为两院院士发放专门的津贴。 

现在的院士评选需要提名,提名资格一般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以上,需要经过几轮评选才能成为院士。

“石油梦”源起于塔里木

 

60年代,当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相继发现油气时,远在西陲的塔里木盆地却依然显得那么沉寂。但是,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却指出,塔里木盆地的石油远景不是没有希望的。他指示地质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队到塔里木盆地进行侦察和初步评价工作。 

于是,康玉柱,这位笃信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的长春地质学院的毕业生,第一次带领地质部石油局综合研究队西北分队来到了茫茫塔里木。 

当时的塔里木条件艰苦。在野外跑剖面,一跑就是一天,吃不好,睡不好是常事。有一次,康玉柱和他的同事从和田到莎车,已经下午两点了,想早日开始工作,就继续往和什拉甫赶。结果,天黑路不清,转弯时,乘坐的汽车翻了,整个扣过来了,做饭和吃饭的家伙、行李和人全扣到下面,人被砸得头破血流。简单治疗后,第二天他们又接着到野外工作了。

提出方案

经过近半年的细致勘测和艰苦探寻后,康玉柱郑重提出: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而且是个多油气藏型油气盆地!1977年5月17日,塔里木西南部的柯1井喷出了高产工业油气流,它打破了中国西部的油气沉寂,也第一次证实了康玉柱的科学论断。柯1井出油后三个月,在国家地质总局的安排部署下,康玉柱率领了塔里木筹备组的一支先遣队,在茫茫戈壁工作了四个多月之后拿出了《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普查的初步设计方案》。依据这一方案,1978年10月,国家地质总局将1000多人的第一普查勘探大队整建制调入新疆,至此,地矿部门在塔里木的油气资源普查勘探大规模展开。

 

重大建议

不久,康玉柱也说服了跟他东搬西迁好几次,把全部家务承担起来的老伴,自愿请缨,调到新疆,来到他魂牵梦萦的塔里木。 

再一次来到塔里木,康玉柱运用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经过缜密的分析研究提出:寻油大部队向塔北转移的建议,同时提出在跃进1号重力高上打参数井的建议。 

不久,康玉柱的建议被采纳,油气普查勘探重点向北转移,这一重大转移也成就了中国石油地质里程碑的重大转折。 

1984年9月22日是个历史性的日子,在塔北的沙参2井打到5391.18米时,沉睡了几亿年的原油喷薄而出。初喷日产原油1000多方,天然气200万方。沙参2井的出油实现了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首次重大突破,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也是我国石油地质理论上的新一页。

 

继续探索

重大的理论发现并没有让康玉柱停止对塔里木大面积寻油之路的探索。 

沙参2井出油后,地矿部决定立即加强塔里木地区油气普查工作。然而,当时仍然有人担心只有一个沙参2井,只有一个雅克拉,不会有多大的远景,但康玉柱的信心却始终不移。 

1986年4月,雅克拉构造上的沙7井、沙4井相继在寒武系、震旦系试获工业油气流,它证实了康玉柱的推论,也使雅克拉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古生界海相油气田,塔里木盆地找油工作产生了又一个新的转折。此后,如乘风破浪,地矿队伍的勘探工作连连获胜,到1990年11月,地矿部队在沙雅隆起上已经打完了18口井,其中12口获得工业油气流,6口是高产井。美苏等国在油气普查阶段一般的出油率只有26—30%,最高不过35%,而当时我们的出油率却达到了66%。

所获荣誉

康玉柱在1992年首次创立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构造体系控油理论;1997年初步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压性叠加盆地成油理论。因此,填补和丰富发展了石油地质理论。多年来,他主笔或独笔编写专著16部,共计约1000多万字。先后荣获地矿部个人特等奖、记一等功、新疆自治区突出贡献奖、国家科技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何梁何利区域创新奖等;于2006年被评为感动新疆十大人物之一。

温家宝总理2007年8月视察新疆时专门去康玉柱家看望了他,给康玉柱以充分肯定并鼓励他再立新功。

近几年来,康玉柱院士深入研究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战略,他提出的“三个海和三个一”,站位高,前瞻性强,着眼点实,对我国打造能源大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也显示出一位地质工作者的大局观念和远见卓识。

获奖感言

面对自己奋斗一生取得的荣誉,康玉柱写下了这样一段淡白的文字:“应该说我获得院士这一荣誉称号是很高兴的。这都归功于党的培养和教育,因为我从中学起就享受党给的一等助学金,所以我有今天都是党多年培养教育的结果。另外,也归功于各级领导正确的领导和支持,归功于西北石油局的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也感到很惭愧,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按照石油工业发展的要求也相差很远,我做的还很不够,我将把获得院士的称号作为新起点、新动力,为祖国的石油工业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康玉柱院士寄语年轻人:“科学是无止境的,只有新起点、新动力。勘探理念、勘探技术的创新,是油气勘探发现和突破的关键和前提。这需要知识更多,经验更丰富,更有活力的人才队伍来支撑,也需要我们所有科技工作者作出更大的努力。”

康玉柱是康姓的第一位院士。据笔者查证,2011年12月又有两位康姓人当选为两院院士,一位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康绍忠,48岁,湖南桃源人,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另一位是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昆虫与生态学家康乐,52岁,生于呼和浩特,祖籍河北唐县,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三人同是我们康氏人的骄傲。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