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谱联谊 我们同宗同源
康氏川东北分会蓬安 康继
2012年04月02日
尊敬的康氏各位宗亲:
今天我们有幸相聚在川东北司马相如古镇—蓬安,聆听着嘉陵江的船工号子和涛声,站在龙角山顶,仰望生机勃勃的蓬安大地,无不留连忘怀。
我有幸今天在这里向中华康氏总会、省分会、川东北各房参加联谊研讨会的各位宗亲作发言和汇报,共同研讨康氏文化、康氏宗亲联谱、联谊的课题,倍感高兴,我的发言内容是:
一、康姓出于豪门 字意喻于昌盛
我国古代周朝诸侯国卫国王—康叔始封康姓,康姓来于世距今已有三千年了,三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三千年历史造就了康姓无数英雄豪杰,家门兴旺,在历史的长河中,历朝都有无数康氏族人为国为民英勇捐躯,血染风采,为推动历史的进步,在科教领域,生产领域,经济领域涌现了一代又一代智士能人,在近、现代史上,康氏族人更是人才倍出,辉煌腾达,光宗耀祖,真是康氏龙脉霞光万丈,永远繁荣昌盛。
二、发扬南阳精神 唱响康氏主题歌
为了谱写“康氏三千年”,2007年开始南阳以康献堂为代表的康氏宗亲,不畏艰难曲折,开始筹备康氏联谊会,又申请成立了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指导全国各地成立康氏分会,开展对康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为我们康氏子孙绘制蓝图,立志在几年内完成《大周康叔传》、《中华康氏大统宗谱》、《康氏名人传记》等六部大作,流芳千古,以激励子孙后代,并在全国各地成立了上百个康氏分会,指导举办了上百次康氏宗亲寻根联谊活动,收集到了宝贵的康氏文献资料,做了大量的联谱、联谊工作,真是中华大地,春满人间,南阳康姓,无私奉献。
三、川东川北齐努力 携手联谱又联谊
今天中华康氏总会、四川康氏分会及其各县、市的康氏会长们到会现场指导,这无疑是对我们川东北分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也是对我们川东北分会联谱、联谊工作的激励、鞭策和鼓舞。我们川东北的二十余房康氏宗亲要明确目标,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开展华夏康氏宗亲联谱、联谊,增进族内团结和睦,再创生机勃勃新局面,最终目的是希望子孙万代人才倍出,兴旺发达。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首先加强我们川东北的各房各分会的密切联系,适时开展研究会、联谊会,走出去海阔天空,优势互补,也可以在我们川东北宗亲群QQ上开展讨论,经常进行交流,统一思想认识。
四、宣传教育讲实效 基础工作根基牢
康氏各分会长、各族长,要下大力气,反复宣传我们中华康氏总会工作情况,工作目标,各宗亲应尽的义务,表扬对康氏文化研究有贡献的积极分子、优秀宗亲,对少数文化素质低,认识水平差的族人,动员各房的骨干分子做耐心细致的思想转换工作,根据目前经济国际化,信息科学化,人口流动自由化的特点,四川康氏各房、各户居住分散的特点,宣传工作还要主动跟踪,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手段多形式开展宣传,康氏家族事业大家办,直至统一思想,支持、关心我们康氏事业。充分体现康氏家族团结和睦,事业昌盛。
五、联谱联谊讲规则 子孙万代一家亲
1、尊重历史,追根溯源:我们四川省目前居住的康氏宗亲,都是从省外在不同时期陆续迁入插占落业、繁衍子孙的,大都在明朝、清朝时期一人迁入,繁衍为今天的一房人,对入川的先祖各房都是记忆犹新,世代都没有忘怀,但由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各房之间往来少,商量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个别房是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所以谱书、字辈五花八门,有四字诀、有五字诀、有七字诀、有九字诀等,这是我们现代康氏文化研究会完成《中华大统宗谱》的一道屏障,多数房、族都修续了家谱,这是今天重续谱的宝贵历史资料,但也要综合各房的谱书来验证文词、逻辑事理、历史的真实性。
2、核准代数是关键,对号入坐终不乱:我们康氏宗亲应当分地域联谱联谊,核准各房老祖宗入川时间,一代一代地对号入坐,在我国明、清时期,历史上有几次大移民,几次小移民,这些事件有中国史书记载,我们四川康氏入川落业的老祖宗确实有先后到达的,那就按25—30年一代人推算排位,几十房用直观的表格形式反映出来,做到上错下不错,一目了然,是我们联谱修谱续谱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这样不同房人的宗亲见面交往,自己就知道“我是川东北康氏统谱第多少代”,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华大家庭里,增强本族宗亲的交际能力,才能真正融入康氏大家庭,适应目前我国人口大流动形势。
3、中华文字有三千,九九族谱必归一:统览我们中华康氏各房的辈份字派、分支辈份字派繁杂、众多,各房相互之间无法论语,无法称呼,制约着宗亲之间的交往,只有实行中华统谱排位法,来解决这一历史性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定立一套新办法,适合社会发展、加强宗亲团结、子孙万代不乱辈,这里我讲的“九九族谱必归一”,就是加强排位法的应用和深化,有的多房康氏宗亲住在一个小区域(一个县或者一个镇),有的房人数太少,也无历史原谱,根本就无条件来办绪谱印书一事,做到协商字派完全统一和同一,字辈坚持上错下不错的原则,整合了资源,壮大了力量,增大了联谊圈,何乐而不为之,星星跟着月亮走,小小土星成北斗,又符合我们中华康氏大家庭当前的发展形势,顺应历史潮流,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我们蓬安县、营山县、仪陇县的康氏祖辈“仲九公”后裔于1797年就做到了这一点,实现了九房宗亲大联谱,大联谊,2010年营山县高码乡康祥孙房后裔康乾初等人又与我们九房后裔联谱联谊,祥孙公是乾隆16年迁移到营山高码乡,仲九公是康熙36年大迁移到蓬安,祥孙公比仲九公晚入川50余年,正好是差两代人,所以就排在1697年西迁入川的第三代一起,现在我们十房康氏宗亲在一起倍感亲切友好,人多了,烟火旺了,底气足了,字辈统一了,人心也齐了;原蓬安中学校长康成,原籍武胜人,在蓬安工作一段时间后,感觉蓬安康氏宗亲很团结,主动与之合谱,完全融入我们大家庭了,上述事例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中华康氏大家庭联谊的必然,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必然。
假若我们川东北的康氏宗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完成《康氏川东北大统族谱》,再过十年,几十年,一个生机勃勃的川东北康氏大家庭,就会象一颗夜明珠,使其它姓氏族人赞叹不已。
4、排位把好几道关,族里族外都喜欢:一是把好入川始祖落业的时间关,这是排位的关键,也是最能说服人的东西;二是把好25—30年一代人的计算关,掌握好普遍性原则,以1697年(即康熙36年)最大一次湖广填四川为计算的基本点,进行前后推算;三是结合历史上几次农民大迁移的情况,分析研判资料的真伪程度,准确性地规范排位,这样族里族外都不会有奇声异谈,符合我们康氏宗亲世世代代的心愿。
六、信息技术来领先 联谱省力又省钱
要联谱联谊续修《康氏川东北统谱》的话,原已有家谱的各房,找一个本族能应用电脑打字,能编辑文档,能使用网络发送信息的热心宗亲,就轻易完成编辑打印文档了;现无家谱的各房,要加紧准备基础资料,完成文字梳理打印,我们川东北20余房康氏宗亲,只要选举一名文字工作能力强,电脑应用比较熟悉的热心人就能完成任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须要各房跑来跑去,只要电子文档传输,省钱省时省人工,成本低,需求量大,改变目前绝大部分康氏宗亲无家谱的现状。
七、组织设置立依据 全国上下一盘棋
我们大中华幅员辽阔,县级地域就有2000多个,就我们四川省而言,康氏祖先几次大迁移入川至少也有500至1000人,全国范围内那就不知有多少房了,若一房人成立一个分会,那就太多了,指导工作不好进行,我建议:康氏总会在《章程》里要明确机构与指导层次,中华全国设总会,各省设联谊联合会,省分片或分县设分会,乡镇村不设会,总会为会长制,省的联谊联合会设主任制,分会为会长制,族为族长制,规范体制和称位,在称谓的序列上规范为:总会长、主任、分会长、族长,以便本族子孙万代联谱联谊,这样定会达到联谱高歌颂盛世,精神振奋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