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今地名

承德市承德县的由来及地域变迁

浏览: 次 日期:2017-12-28
承德县,为承德市辖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距省会石家庄588公里,中心位置为东经118°9′3.24″,北纬40°45′25.02″,县境东、南、北三面环抱承德市区,县城距市区35公里,西南邻唐秦,东北接辽宁内蒙古,县域面积3376平方公里。  承德县地属南部燕山地槽和北部内蒙古台背过渡带,地势北高南低,属于温带半湿润间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型燕山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6~9.1℃。  截至2014年,承德县辖6个镇、17个乡(含2个民族乡)、1个街道,378个行政村,人口41万。2016年,承德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21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99元。 承德县是全国绿化模范县  、全国绿色小康县  、首批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  、全省首批扩权县  。2007年,获河北省“宜居城市建设燕赵杯竞赛”金奖。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建制沿革

据古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公元前四千年,承德县今境已有人居住,生息与繁衍。古有滦阳之称,又有蒙古语曰“哈伦告鲁”,汉译“热河”。 战国时,承德划入燕国的版图。统一全国以后,承德的大部分地区为秦王朝统治。今承德县属于当时的右北平郡。到秦末,这里被匈奴民族势力吞并。 三国时期,承德县地域为鲜卑轲比能势力所占据。时期,属宇文氏地域。后来并入慕容氏,是前燕的地方。苻坚消灭了前燕后,将前秦幽州分出一部分建立了平州,镇守龙城,承德仍属于幽州。后来又分别成为后燕北燕的地方。 南北朝时期,承德地域均属于北魏所统治。唐代时,承德是唐王朝统治下的奚民族和契丹民族活动的区域。 公元九世纪初,承德地域并入了契丹国在承德县地域内设有北安州。元朝,设立上都路管辖四个州,其中兴州包括兴安、宜兴两个县。 初为京都直辖。雍正元年(1723年),属热河直隶厅;雍正十二年(1734年),属承德直隶府。乾隆七年(1742年),属热河直隶厅;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设承德府,属热河道,后隶属热河都统署。 民国二年(1913年)2月,裁府置承德县,县公署置承德街。      初属热河道,民国二年(1913年),属热河特别区域热河道,民国十六年(1928年),撤销热河特别区域属热河省。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4日至民国三十五年(1945年)8月7日,日本侵略期间,曾建伪承德县,县公署在承德街。属伪满洲帝国热河省。其间中国共产党冀东十四地委,以承德县为中心,组建7次联合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组建承(德)平(泉)兴(隆)联合县,同年10月撤销。 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建立承(德)滦(平)兴(隆)联合县。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5月,建立承(德)平(泉)宁(城)联合县;7月,将迁(安)遵(化)兴(隆)联合县改为承(德)青(龙)遵(化)联合县,9月,建立承(德)兴(隆)密(云)联合县,同时将承滦兴联合县并入。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3月,改建承青遵联合县为承兴办事处。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收复承德,同年10
月5日建承德市,11月,承德县政府从承德街延至上板城。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进占承德,八路军做战略转移。同年12月,由中共热河省热中地委和中共冀东区党委领导,将承德县划分为承德(承南)、承北两县,承德县驻地寿王坟,承北县驻地乱石窑、转脑沟一代。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承北县与隆东县合并组建承德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5月,恢复承德县,11月承德、承北两县合并,复名承德县,属热河省,驻地三沟。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承德县迁至下板城。 1956年1月1日,划入河北省,属承德地区。 1958年10月21日,与承德市合并。 1961年,恢复承德县,属承德地区。 1984年1月1日,成为承德市辖县。 2005年1月30日,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承德县为扩权县,进入全省首批22个扩权县序列。  承德县承德县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承德县辖6个镇:下板城镇甲山镇六沟镇三沟镇头沟镇高寺台镇,15个乡:小白旗乡、鞍匠乡刘杖子乡新杖子乡孟家院乡大营子乡八家乡上谷乡满杖子乡石灰窑乡五道河乡岔沟乡磴上乡三家乡仓子乡,2个民族乡:两家满族乡岗子满族乡,1个街道:下板城街道,和378个村。政府驻下板城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