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务礼仪

什么叫谥号

浏览: 次 日期:2010-05-04

 

             所谓谥号是指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据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考上古有号无谥,周初始制谥法。秦皇废不用,汉初复之。其后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王公大臣定谥,唐宋时由考功定行状,太常博士作谥议;明清时定谥属于礼部。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立谥者,称私谥。古人最重名位,故而对谥法多有讲究。《逸周书·谥法解》云:“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书于己,名生于人。”《白虎通·谥》云:“谥者何也?谥之为言引也,引烈行之迹也……明别善恶,所以劝人为善,戒人为恶也。”            谥法中,常择特定含义之字以表死者之善恶。诸多固定之字乃作歌功颂德之用。如“经天纬地曰文”“刚强直理曰武”。同时亦有用以贬责或悼念之字。如西汉刘欣只享受25年,依谥法:“恭仁短折曰哀”,谥为哀帝;刘炳寿仅三岁,在位只一年,依谥法“幼小在位曰冲”,谥为冲帝,依谥法以“愍”字者,有“在国遭忧”“在国逢艰”“祸乱方作”“使民悲伤”等四种情状。西晋愍帝之谥,就是依第一、二、四种情况而定之也。谥以“恭”字者,有九种情状,其九乃:“尊贤让善曰恭。”择以贬责之字,曰“恶谥”最早被赋予以恶谥者乃周厉王。其在位时,多行不义,死后依谥法“杀戮无辜者曰厉”,被谥为厉王。           初,谥一般为单字,亦有二字者。如周威烈王之“威烈”,蜀汉昭烈帝之“昭烈”,北魏道武帝之“道武”等谥号皆取二字。个别亦有三字者。如卫武公谥“睿圣武”公,孔文子谥“贞惠文”公等。谥法……在议美恶……不在字多……二字不必为褒,一字不必为贬。        西汉惠帝以降,谥一律加“孝”字,如孝文帝、孝景帝等。另外有庙号谥号连缀兼用者,如西晋开国之君司马炎为“世祖武皇帝”,“世祖”为庙号,“武”为谥号。而惠帝、怀帝和愍帝,则属于有谥号而无庙号者。亦有庙号谥号皆无者,如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孺子婴。帝王之谥,例有礼官议上,既有初谥,又有加谥。如南宋高宗赵构崩,孝宗朝谥为“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光宗朝又谥为“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而臣下之谥,先由礼官拟上,朝廷审定。       唐制,三品以上官死,得请谥,然定谥要考核其生平表现。皇帝谥号(包括庙号)多是由后一代皇帝追加,然亦有由隔代或数代而追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