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一名最早起源于唐代,当时属官设的藏书、讲学之所,到了宋代改为教育场所,成为供生员学习读书的场馆,以授生徒。“书院”的教学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等,教习水平较高,不少有名的学者讲学其间,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聚众讲解相结合的教习方法,以研习儒家经籍为主。“书院”的主持人称“山长”,教师称“教习”,山长和教习都是当时的学者名流。学生是经过考试选拔的庠生或附生,他们可直接进参加乡试。元代各路、州、府皆设“书院”。明、清“书院”仍盛,多数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清末废科举,“书院”即改为学校。“书院”的经费有的是官府供应,有的是地方自筹,有的纯属私人所办。 元代仲里狄家村(今平邑县仲村镇康家寨)康姓家族是元朝山东省境内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康家寨人士康辅之在元代初期创办义学于康家寨,后易名“东山书院”,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580多年。 康恭,字辅之,元代进士,朝廷谏官。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偕仲里人唐某捐资在狄家村北建“东山书院”,费邑虽小,密迩杏坛,堂庑斋室,弦歌接壤,吸引着周边几十里地的贫穷学子纷纷前来书院学习。康辅之创书院办教育造福乡里,可谓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建立书院后,由于他身为朝廷命官,无暇顾及书院的具体事务,便命两个儿子康若泰、康若霖管理书院。东山书院师资雄厚,学子云集,立规条,严考课,学政修明,一遵鹿洞、鹅湖之遗,教习方法得当、规范,书院学子多数学有所成,多所造就。例如: 康若泰,以文学登,官至礼部侍郎。 李彦博,德埠庄人,进士第,官朝列大夫,处州路总管府治中。 牛克明,进士,官胶州提督。 陈稷,进士,官蒙阴县尹。 李彦密,进士,官卞梁路郾城县尹。 李彦修,进士,官济南府沾化县尹。 康宣,进士,官沂州等处兵马照磨。 康在熔,进士,官无极县尹。 还有乡贡进士若干名。 东山书院人才济济,层出不穷,官府支持,民众拥戴,盛极元、明两个朝代,成为蒙山费邑一带的人才摇篮。其当时东山书院兴盛之貌,元进士李彦博作《康家寨重建义学碑记》这样记述:“费邑之西三舍许,东蒙在焉,山之西又四十里曰狄家庄(今名康家寨),居人康公辅之勤俭以起家,诗书以教子。于皇庆二年,偕里人唐君各捐己资,买田若干亩,肇建义学一区,招致俊彦,教养而作成之。予早年肆业与此,后得与进士,乃嗣国子司业若泰相继登科。又如郾城李彦密,胶州提督牛克明皆出同门,蒙阴县尹陈稷,景山书院山长徐奄,山东宪司书吏侯泰,累中乡试,俱若泰之高第也。康公利泽及人者厚且远,以子贵赠中顺大夫,礼部侍郎若泰子宣以父职为沂州等处兵马照磨,有继志述事之心,率乡邻贤而好事者,缔构大成至圣文宣王‘燕居堂’暨讲堂、斋舍、门楼、垣墉,靡不具备。经营于至正十二年八月,告成于次年四月。就举乡贡进士,莫不欣美。一日,宣踵门丐文,此时申达朝廷,名为‘东山书院’云云”。 康辅之祖孙三代,办学热情不减。东山书院历经元、明两个朝代。明末,康家寨康氏家族家道中落,东山书院也随之萧条冷落,失修倾圮。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由蒙山南麓贯庄人郭选、其子郭良贵、孙郭翘楚祖孙三代历时二十年,移建东山书院于蒙山南麓贯庄村,仍沿其旧曰“东山书院”。东山书院移建告竣之时,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学士陈世倌书“东山书院”匾额悬于讲堂。曲阜衍圣公孔传铎于雍正七年作《移建东山书院记》,镌碑立于书院。碑载:“丁未之冬,费邑郭翘楚以改建东山书院索记于余,会觐阙旋里,撄疾未能握管。越二载落成,复踵门固请,余不能无文辞……郭生之祖名选,父名良贵,刘生名洙者,念书院废坠,圣迹久湮,复议改建于东山之南麓,捐地一区,与同志孙广锦、赵亢宗等,置祀田、谋兴筑。先公恭悫公、先叔翰博公曾为制引募捐,并出私钱以为助。经画肇自康熙四十八年己丑,至雍正七年己酉,阅二十载始告竣,仍沿其旧曰‘东山书院’……郭生精研理学,慨然有崇实黜浮,倡导教民之意,因祖、父创始,偕朋侣襄事,遂竟厥功。堂庑斋室,薄栌榱桷,礼乐几筵,牲醴笾豆,无不备具。程功稽课有其方,小学大成有其序,敬业乐群有其人,习礼观德有其地。阅所著《拟事》四卷,经营之周密,参订之详明,考古按今,正人心而排邪说,虽古好学名儒力行不倦者当不是过。” 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续修书院,费县知县夏谟允作《绪理书院记》,知县乔天保报请朝廷将东山书院载入《大清一统志》中。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邑人卜梦弼、孙植重修,教谕张大苏有记。清光绪年间,书院停办,失修倾圮。东山书院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580多年,可谓是蒙山费邑一带的人才摇篮。 (转载自《沂蒙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