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友相约 进京赶考
早春的天气,仍然寒冷。树枝被冻得酥脆。风吹过后,发出了咯吱咯吱的声响,并不时有树干折断落地。尤其是清晨,人们恋着热被窝,不到日上三竿是不会起床的。
而此时的康海,早已出现在自家后院内。他养成了晨练和晨读的习惯,练了一段八卦拳后,又开始攻读四书、五经。
考上举人,只是在科举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但参加会试、殿试考贡士,考进士,尚有一段距离,还有不少的难关需要跨越。康海清楚,自己在掌握八股文方面的技巧还不够娴熟,有待于继续努力。所以,他仍然起早贪黑地温习功课。
“哥,母亲唤你吃饭。”
“哦,知道了。”
弟弟康河催促两次,康海才放下手中的书本,缓步走向了餐室。
早饭结束时,老康镛又向康海问了一些学习上的事情,康海一一做了回答。
这一天,三原县的马理前来浒西庄拜访康海。马理也是官宦之后,是当地的一名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和康海同时参加乡试中举。二人脾气相投,学问相同,彼此仰慕对方的为人,遂结成金兰之好。马理为兄,康海为弟。两人中举后曾结伴而行,游览了慈恩寺、曲江苑、华清池、法门寺、长陵、乾陵等处名胜古迹,不仅丰富了历史知识,而且增添了对故土的热爱之情。两个人探讨治世方略,吟诗作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彼此心中都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气。马理非常敬佩康海的道德文章和过人才智,他曾对朋友们说过:“八百里秦川出俊杰,康海定能享誉华夏。”
马理多次到浒西庄来看望康海,康海也数次回访过马理。对于他这次到来,康镛和康海都非常欢迎,盛情加以款待。马理此行目的是和康海商议,结伴前去京城参加会试。依康海之意,想等四年之后再去参加科举。这段时间,好好把八股文温习精熟。但拗不过老友的盛情相邀,只好应允下来。两人遂商量了出发的日期和所备之物品。
康海邀请马理在武功住几天,逛逛当地的风景名胜,马理答应了。于是,骑上快马,在家人的护卫下,两人先来到武功乡龙门村的苏武墓参观。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天汉元年(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始得回汉,死后葬于此地。
马理说:“做人要有气节,吾辈当学苏武!”
康海说:“对,人以品为重,品以行为主,我辈当自勉!”
两人还参观了县城东门外的教稼台。传说此处乃周民族的祖先后稷教嫁的地方。后稷是帝喾元妃姜嫄所生,名弃,组织人们开辟荒地,种植庄稼。帝舜封他于有邰国(现武功境内)。后人为纪念其功绩而建立此台。教嫁台遂成为人们怀念远古祖先为发展农耕辛勤劳动的象征。观后二人都敬佩,赞颂不已。
马理回三原去了。康海抓紧在家做着准备。
友病误程 会试落榜
过了大年初六,康海和马理就动身去参加科考。武功离北京数千里,驰马骑行,需要一、二十天。所以,各自带上家人,一清早他们就出发了。
过潼关,渡黄河,走上党,越太行,晓行夜宿,渴饮饥餐,风吹雨打,寒意袭人,说不尽的艰辛和劳累,正可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对康海和马理这样的公子哥们来说,吃不好,睡不香,担心出意外,都觉得苦不堪言。
康海的书僮叫李乃,年纪虽只有十六、七岁,但聪明伶俐、能言善辩。一路上,他说故事、唱小曲,倒是给大家解了不少的寂寞。
过了东阳关,这天来到陟县一个叫河南店的集镇,马理路遇风寒,发起了高烧。浑身发颤,嘴唇发紫,口吐下泻,康海见到这种情况,急忙让李乃找了个客店,安排住下。请当地的郎中把脉后,开了几副药吃下,不见好转。马理反倒进入了昏迷状态,躺在床上不能行走。
怎么办?康海同马理的家人马重和李乃商议,马重说:“相公的病情一点也不能耽误。好在河南店离陟县县城不远,我们抓紧把他拉到那里诊治吧。”
“好!”
在一个朔风怒号的夜晚,康海掏高价雇了一辆马车,把马理拉到陟县县城。
在悦来客栈住下后,康海急忙让马重、李乃上街去找名医。经多方打听,得知老医师邱三畏的医术较高。好说歹说,总算把老先生请到了客栈。
先生说:“这是伤寒症,吃上几副药就能治住相公的病。只是他高烧多日,身体虚弱,须调理十天、半月,方能恢复如初。”
康海听了,心中不由得“咯噔”一跳。大考在即,到京城有许多事情要做。在途中耽误十天、半月,可不是一个好兆头呀。可治朋友的病要紧,其它什么事情也顾不得了。
邱老先生开了犀角地黄汤治伤寒的药方:
生地15克,白芍9克,丹皮、犀角各7.5克,吩咐将犀角用一碗水外煎,将前三味药用水二碗煎半,上二汁兑服。每日一剂,连服三天。尔后再换药治疗。并且吩咐用大葱白、老生姜、萝卜捣烂,炒热,用布分作二包,熨烫马理胸肋下痛处,使其出汗。康海谢过老先生,急忙吩咐马重和李乃前去办理。
名医治病快。数服药吃下去,马理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听说这几天发生的事情后,他很感激,挣扎着对康海说道:
“对山,大考在即,你还要进京去疏通关系,拜访恩师,要为了我,耽误在这陟县城内。你和李乃 ,进京去吧。让马重陪我在这里治病就行了。”
康海:
“不要说这种话,你我情同手足。你的事也就是我的事,抓紧把病治好,我们一同进京赶考。”
邱老先生又开了两付药,马理服下后,病情渐渐痊愈,身体恢复如初。但眨眼之间,十几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待康海和马理来到京城后,离大考只剩下三天时间。父亲和马伯父写给旧时同僚和上司的信,他们来不及送,更没有时间去拜会恩师。匆忙地报上名后,很快就进了考场。
结果,春榜下来,两人都榜上无名。只好取道回乡。
尽管两个人都是举人,已有了正式的科名和做官资格,即使会试未能考中进士,他们也可以通过吏部铨选而做地方小官。但两人都不愿意这样做,决心发奋攻读,参加下一次的会试。(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