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人风采

《陇上书痴——康务学书法艺术档案》选载(二)

浏览: 次 日期:2024-01-20

书艺交流

康务学先生喜善拜会书坛大家,广结书坛友人,在与文化界、书法界名人、大家的交流沟通中提高书法技艺,陶冶修养性情,留下了一段段佳话美谈。

1.向董必武先生请教书艺

1962年12月,康务学书写真草隶篆四幅书法及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现状,写信反映上书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于1963年1月和12月两次收到董老的回信和赠书。

1963年1月14日董必武来信:

 图片2.png

白丁同志:

承惠大笔数纸,基本功夫甚好,锲而不舍,必可名家。吾书不足观,所谓资质陋劣,未能恳习,讫以无成者也。既蒙厚爱,以纸命书,何敢藏拙,涂鸦奉上,幸乞哂正!

图片3.png  

      此致

  敬礼

董必武  1月14日

 

 

1963年1月14日董老附信赠书:

我虽不善书,好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此东坡语也。坡公又云:我书意造本无法。吾亦喜其造语自然。

1963年12月15日董老来信:

 图片4.png

白丁同志:

承赠诗及法书二纸,甚谢!

大笔远胜拙书,乃云仿董公笔法,读之只增惶惑而已。摹抚金文,极为形似,取法乎上,直溯本元,锲而不舍,业将日进,当与唐贤并驱争先,何有于仆也。读尔佳作,惟溢美太过,殊不敢当。谨用元唱第二章韵,奉答一首如次:

工馀习字不辞劳,篆隶临摹笔意高。我愧少窥唐宋帖,涂鸦只合委蓬蒿。

俚句表意,即希哂正!

卫生工作大忙,不知您担任者为医务工作或行政工作,习字吟诗虽系好事,总以不妨碍正业为要。此复,即致敬礼!

董必武  12月15日

康务学寄呈董必武诗作:

寄呈董必武同志

1963年9月

挥笔落纸气如神,陶治百家更创新。

历代书坛花似锦,江淮又放一枝春。

 

千里寄书不惮劳,谦光远及渭滨蒿。

我从指点知新路,如草得春步步高。

 

董老的信和诗

十几年前,董必武同志曾经复我两封信,并附书法一纸,诗一首。我如获至宝,把它藏在书箱里。每当友人来访或闲暇无事时,总把它拿出来翻阅一番……

1962年冬,我这个业余书法爱好者,不揣冒味,写了真、草、隶、篆四幅字,寄呈我们敬爱的董老,以祈教导。万万没有想到日理万机的董老,竞于1963年1月亲笔赐我书法一幅。其文为:“我虽不善书,好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此东坡语也。坡公又云:我书意造本无法。吾亦喜其造语自然”。附复函云:“承惠大笔数纸,基本功夫甚好,锲而不舍,必可名家。吾书不足观,所谓姿质陋劣,未能恳习,讫以无成者也。既蒙厚爱,以纸命书,何敢藏拙,涂鸦奉上,幸乞哂正!”

1963年冬,我又写了几幅仿董老笔法的书法,并吟诗两首,再呈董老,以示感谢。

随后董老又亲笔复函,再次启发云:“大笔远胜拙书,乃仿董公笔法,读之只增惶惑而已。”又云:“取法乎上,直溯本元,锲而不舍,业将日进,当与唐贤并驱争先,何有于仆也。”并答诗一首:

工余习字不辞劳,篆隶临摹笔意高。

我愧少窥唐宋帖,涂鸦只合委蓬蒿。

读了董老两次惠书及答诗,我心感动不已。董老是多么谦逊朴素,平易近人,董老又是多么不吝教诲,热爱后进啊!

林彪、“四人帮”横行之日,这些珍贵的墨宝,我很久未敢轻易示人。现在,“四人帮”粉碎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为实现“四化”而奋斗。我将这些书画取出,装在玻璃框里,悬挂壁上,不时吟诵,促使我增添力量,促使我在新长征中多作贡献。

——此文发表于1979年人民日报社《战地》杂志增刊第三期封二

 

2.与郭沫若同志谈书法教育

1961年11月4日,康务学先生向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文学家、戏剧学家,历史学家、诗人、书法家郭沫若同志等人写信反映书法教育状况,直言建议,“若要书法艺术后继有人,必须从中小学校开设书法课”。郭沫若从海南岛回来才看到书作和信件,于1962年1月回信并寄诗一首书写成条幅。同年8月20日,郭老在《人民教育》杂志上就中小学生书法教育发表了重要题词、文章等,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从此,书法艺术在全国逐渐兴起。收到郭老的信和诗作,康务学又答诗一首,以示致谢。

亲切的教诲和激励

图片5.png

我们踏上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新征程。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每当我仰望壁上悬挂的郭沫若同志书赠的诗幅,就引起我对郭老的深切敬仰和怀念,增加了在新长征路上的信心和勇气。

我是一个业余的书法爱好者,对郭老的书法非常敬佩。1961年11月4日,我冒昧地将自己的涂鸦之作寄请郭老指教,并附上一信,反映了我当时认为中小学生不会握毛笔,中国书法艺术若要后继有人,就需号召学生学写毛笔字的意见。没想到德高望重、年逾七旬的郭老那么平易近人,对我这个普通群众的习作和来信相当重视,给予热情的关怀和鼓励。

1962年2月初,郭老走访海南岛,有《海南岛西路纪行》诗三首记其事(载近期出版的郭老诗词选集中)。可能是在返京后见到我写的信和字时,即将其中一首七绝《赴崖城道中》手书赠我,其原文如下:

喜见木棉花放蕊,稻田初稻已分秧。

沿途乳犊雄于虎,玉宇无垠涨海苍。

1962年春书为务学同志

郭沫若

图片6.png 

这首诗记述了郭老途中所见的大好春色和如同海潮般高涨的新的跃进形势,表达了他的欣慰之情,把它亲笔书写给我,寓有对我的教诲和鼓励。

同年8月20日,郭老在《人民教育》杂志上有一段亲笔题词:“塔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要成为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但要成为书家,那是另有一套专门的练习步骤的,不必作为对中小学生的普遍要求。”这段关于书法和教育问题的题词,实际上圆满地回答了我给郭老信中提出的意见,并使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纠正了我原来看法中的某些偏颇之处。

为了答谢郭老对我的扶植和关怀,1963年2月我步郭老诗原韵写诗奉谢:“凭锡法书胸放蕊,墨池我欲插新秧。郭公椽笔若龙虎,桃李争芳遍地苍”。同时,我刻书画章一枚,画海鹰图一幅,并寄赠郭老,意在再得教诲。郭老收到后,又亲赐函鼓励我勤学苦练,锲而不舍,为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书法艺术而努力。

——此文发表于1979年2月18日《甘肃日报》

 

3.书呈胡厥文副委员长

赠胡厥文副委员长

1984年12月

胡公大笔手,书法若钟繇。

练武通其意,博文不自封。

毫飞着纸面,气势出心胸。

久仰德高尚,伏祈赐教重。

图片7.png 

胡厥文副委员长回赠诗

 

万马奔腾力,秋毫一笔钧。

敢舞班门斧,随缘谈笑中。

4.拜会画师康师尧

图片8.png

1962年8月,康务学出差去西安,拜访了长安画派的陈嘉墉、康师尧、方济众、蔡鹤汀等画家,谈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书画艺术事宜,开扩了视野。康师尧先生给康务学赠送了他的《学书百句歌》后赋诗三首,并赠送《水仙图》一幅,以表感怀。1977年12月1日,时任陕西省美协常务理事、陕西国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的康师尧致信康务学,专门探讨指点书法问题。

1977年12月1日康师尧给康务学的来信:

务学同志:

字条章法较前大有变化,气势圆浑了,望再接再厉。前寄《书法百句歌》打印转赠同好,望听取意见。由于歌的形式的局限,有些问题说明不透,我另写了一份注释,尚未定稿。待来日脱稿当寄请研究。

    高峡的字在日本是受欢迎的,因为日本书法大都行诸外,讲形式,并不偶然。我同意你对高字的看法,无论是从有法来的。创新不单是形式问题,首先是内容问题,既要明确内容决定形式的法则,又要把握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的辩证关系。你意如何?写到这里吧,此祝全家安好

师尧1977年12月1日

图片9.png

1977年3月15日康务学奉寄康师尧的诗作:

甘年交结笔墨缘,夫子多才我尚怜。

作画未工书老样,还将往返走秦川。

忆公秦岭数番行,写出百花野外情。

落笔归源墨色饱,恰如再世一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