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谱系大观

康氏文化研究会现存福建康氏谱牒所载支系始祖源流及迁徙情况概述

浏览: 次 日期:2018-08-02

 

康氏文化研究会现存福建省地方康氏族谱十部,我们对其进行了研读和主要信息采集,现就仅掌握的资料,对福建康氏支系始祖及其迁徙情况做以下概述。 根据现存福建地方康氏族譜记载,入闽康氏支系始祖主要有三大支系。 第一支是唐代入闽的康紫元,世居河南省光州(今信阳)固始县,唐开元四年(716年)进士,官居右丞相。观天下将乱,遂致仕,与夫人入闽定居建阳县。其子仲璟曾任山东登州刺史,后从建阳迁居兴化(现莆田市)。其长孙存忠守祖莆田,次孙存原迁居安县后坑村。三孙存德失孝。存忠后裔天德迁于泉郡。天德后裔徙居于安溪县感化里(现湖上乡)。后裔康孟聪(出生于明永乐二年甲申,公元1404年),明宣德(公元1426——1427年间)从安溪感化里迁居永春县金斗乡芦坵,成为康氏进入永春的早期先祖之一。《福建莆阳康氏家谱》记载:“……我始祖大理寺少卿澄公暨其子节度使扬公,因石敬瑭之乱逃难入莆,由霞江居焉,则余族之盛莆阳者,自澄公始也。”澄公系紫元公第五代裔孙,足见莆阳康氏亦属此支系。还有福建《惠安前内后顶头康氏族谱》中这样说:“据《康氏芳踪》记载:‘莆田开基祖康澄的后裔康存原迁居惠安县后坑村(即今肖厝镇先锋村十八社宫后坑),是惠安康氏的开基祖。后坑康氏后代迁居螺阳五音、小岞前内、净峰墩北、墩中、墩南。’”而康澄和入闽始祖康紫元一脉相承,他们的共同入闽始祖都应是康紫元。 第二支是唐末梁开平之乱,随节度使王审知入闽的执金吾将军康傑,字世雄,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择长溪县坂头村为家。康傑公娶王氏,封顺德夫人,生三子,长子智公(穆洋林)字恒通,王命于浙遂,居浙江温州平阳县;次子仁公字姓慈,迁居福州府南台街;三子惠公迁居长溪县穆洋府居住。康傑光州固始县原籍地世分县,源出州刺史康勇衮公,又传十二世系大理寺少卿康清公,年十四登第,历六州刺史,希谊公生康傑公,居光州固始县。(引述平潭康氏族谱资料)《京兆固始平潭康氏族谱》所记康氏属于此支系。譜云:“望出京兆(陕西)后代数易居地,入闽始祖执金吾将军康傑随王审知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后代繁衍播迁温州、苍南、闽东福安穆洋、霞浦平潭等地。雍正二年(1725年)先后从福清县迁入海坛海上里,即今平潭县土库始祖树楚(讳廷榛)”。由此可见平潭康氏支系是康傑后裔。 第三支是闽南康厝林“五山”始迁祖,名讳失考。 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现存九部康氏族谱中有四部所记应属此支系。它们是《福建厢山康氏族谱》、《福建同安康氏族谱》、《福建安山康氏族谱》和《福建溪墘村古今要览》。这四个地方的康氏同属一源。均属闽南康厝林“五山”始迁。他们的祖先故居都在康厝林。据说康厝林这个地方的康氏祖先是当兵的,应是唐末动荡年代响应黄巢起义,随军经江西入闽,后定居落户,从而繁衍播迁而形成闽南康氏支系。从他们的譜中记载,都云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 从上述可知,这三大支系是福建康氏的主流,始迁地均为河南光州固始,迁徙时间大致在唐代和宋代。而这些康氏支系在福建同一地域同时存在或交叉存在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除了这三大支系,还有两支无从归属。他们是《福建尤溪康氏族谱》和《福建汀州京兆堂康氏族谱》所述康氏支系。《福建尤溪康氏族谱》云:“李唐时代,王姓入闽,我文忠公随王驾前指挥使住侯官,耕读世家,至唐朝广顺三年,我朝凤公遂乔迁于尤溪沈阳南溪……”。《福建汀州京兆堂康氏族谱》云:“本汀州康姓系从江西泰和五十六都和原江南省凤阳盱眙县积乡迁徙而来,时始祖均保任铨外郎进士之职,调任汀州,卜居汀州府登俊坊,子孙繁衍,明洪武初莅汀已七百年”。来汀始祖康邦,字均保。前者入闽始祖文忠公是随王驾前指挥使住侯官落户于尤溪,后者系江西泰和五十六都和江南省盱眙县积乡迁徙而来,入闽始祖均保公调任汀州,于明洪武初莅汀。两处的康氏始祖原籍均不是河南光州固始,这与福建三大康氏支系相较,确实是个例外。但福建汀州康氏族谱封面明明白白写着“京兆堂”堂号,应属康叔后裔,然而从代序表上首代记述便是“康稠”,并述:“北宋初避宋太祖赵匡胤,讳改姓康氏”。这支康氏从大的康氏源流分属上究竟属于京兆堂康叔后裔,还是属于晋阳堂句须后裔的“匡改康”,让人不好判断。 福建康姓许多是从北方南迁而来,虽然脉络不尽相同,但还是有迹可循的,特别是入闽的三大康氏支系,他们繁衍迁徙的情况也基本清楚。本人借用《京兆堂固始平潭康氏族谱》的资料加上其他相关譜记归纳总结如下。 一、漳州康氏族人始祖是随军队南迁而来。晋代“永嘉之乱”迁入福建的仅在泉州一带。到唐朝初年,第一次大南迁朝廷派军队征战到福建,尔后在漳州一带屯垦定居。61姓当中没有康姓。唐末第二次大南迁,河南固始农民义军南下到漳州,后来建立闽国,其中就有康氏。漳州龙海的康氏族人,故居康厝林的祖先康氏传说都是当兵的,而且都来自河南固始县,可以印证这一点。 二、莆田康氏族人始祖是因官避难而来。康澄任后唐大理寺少卿,因石敬瑭之乱,与子康扬因避难到莆田,成为莆田开基祖,是福建康氏族人公认的康氏入闽始祖之一,其父是山东澄州刺史。康澄的名字便与其父任职的地方有关。康澄后人子孙众多,分居福建、广东、湖南和海内外。分支包括惠安、永春、同安、漳州,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莆田是福建康氏族人集居地之一,现在有5000多人。自康澄一世(931年)计算,距今有1000余年,50多代后人。现存尚书祠堂、侍郎祠堂、光禄祠堂、孝廉祠堂及太史坊、文华应制坊等。惠安县有康氏族人14000余人。另外,莆田档案馆保存着莆田康氏族谱和莆田塔山康氏族谱,拜读族谱无不让人感慨万千。 三、永春凤山是福建最具特色的康氏族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在这里形成播迁康氏人口众多的一支。按永春原有谱系资料记载,其永春入闽始祖为康紫元,其后裔康孟聪于明成化间(1465-1487年)迁永春锦斗芦坵,再迁玉斗凤山美垵。据永春现在提供的《安溪县姓氏志》所载:“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康嘉德从河南光州固始避乱入闽卜居兴化,宋雍熙年间(984-987),裔孙分迁清溪县(今安溪县)感化里。依永春凤山康氏宗亲联谊会第八次修谱领导小组《关于改正永春入闽始祖的决定》,其永春入闽始祖改为康嘉德。在永春新譜尚未确定入永春先人康孟聪究竟系康紫元后裔还是康嘉德后裔的情况下,结合永春凤山原譜和永春凤山《关于改正永春凤山康氏入闽始祖的决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唐宋年间,迁徙永春凤山的康氏很可能既有康紫元后裔,又有康嘉德及其后裔,既有致仕入闽的康氏,又有避乱入闽的康氏。康孟聪于明朝宣德年间入永春,初居锦斗,后人分布玉斗、玉美、凤溪、竹溪、红山、炉地、玉西、诗元、蓬壶、坑仔口、桂洋、下洋等乡镇,以及湖南长沙、江西铅山县、浙江苍南县。目前永春有康氏族人27000余人。江西和湖南有2.2万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入闽康氏特别是永春康氏在之后的迁徙中,移民湖南、江西的不在少数。 凤山康氏玉斗大宗祠位于永春县玉斗镇玉斗村。大宗祠里的《桃园凤山康氏族谱》共有170本,系1992年八修族谱。从该譜记载资料看,福建省康姓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康毓琦讳紫元,是唐开元四年(716年)进士,历官宗太卿上柱国加右丞相,观天下将乱,遂请致仕,旨准入闽观风,同夫人孔氏暨子仲璟来自东昌,先居建宁,后住兴化城仁德里崇福乡。六传至康澄,九传至康扬,俱为乡贤,历代斯文蔚起。康扬传康士禄,士禄生子三:长子墀居崇福砺山,次天阶未详,三天德迁泉郡。天德传真福,真福生昆保,入闽已二十三世。昆保生孟聪,孟聪与王夫人于明宣德年(1426——1435年)间因避难,兄弟分散,由安溪感化里相随入永春,先居锦斗芦丘,后移凤山美安,子三:福成于明成化八年办理入户陈贵,福瑞移居院内,福清移居江西。凤山康氏入永春至今历570余年。若按康嘉德入永春凤山时间那就更早了。 凤山康氏系永春大族,至六修族谱时,分布到永春的凤溪、竹溪、玉斗、炉地、、伯卿、梅田洋、坑仔口、下洋、曲斗等地;移居到福建省福清、三明、永安、尤溪、福州、厦门、泉州、南安;有的还远徙至浙江苍南,涧溪上饶、铅山于都、赣州、湖南长沙(善化),台湾省及海外等地。桃源凤山族谱现有70本。每逢重要节日族人们祭拜祖宗,烧香祈福。 四、厦门同安区康姓族人。同安康姓目前主要分布在新店镇洪前村新民镇禾山村(即豪山)。传说因为康氏族人与五座山有关。同安族人“本出光州固始”,南宋家住龙海的康厝林社的康氏五兄弟为逃兵患,择山隐居,有待日后寻亲。今天永春的坑仔口,玉斗的凤山、同安洪前的厢山、龙海紫泥镇的安山、新民镇的豪山的康氏族人均系“五山”后裔。       综上所述,入闽康氏早在唐代就已散播而来,入闽途径主要有致仕、避乱、随军三种方式进入。而从南方、西部迁入的居多。 以上是福建康氏分支始祖和他们繁衍分布的大致情况。因为康氏文化研究会现存康氏族谱资料有限,所进行的分析和总结肯定还有缺失和疏漏,随着时间的推移,康氏文化研究会一定会掌握更多的福建谱牒资料,我们对福建族谱的研究也一定会有更加全面丰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