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谱系大观

安徽蚌埠康家桥康氏支系查考

浏览: 次 日期:2022-12-02

安徽蚌埠市禹会区秦集乡河北村,老家自然村西南约300米处的天河上,有一座两孔石桥叫康家桥。康家桥作为地名,在《凤阳府志》卷11建置中有这样的记载:“怀远县东南25里康家桥,为里人康应文建(1825年前建桥。康位公次子应文是建桥人)。”因附近居民多姓康,故名康家桥。康家桥周围有老家、老圩孜、北庄孜、朱嘴孜等14个自然村,人口在三千以上,其中康姓约占半数。那么,这里的康氏是何时何地来到这里的呢?

明清时代,康家桥是个地势低洼、水患连年的地方,地广人稀,土地荒芜。在《康家桥宫氏重修族谱跋》中有这样的记载:“先人相传,明季闯献诸贼驻明陵时,每日遣部立马西九华山,探望有人烟处搜杀,康家桥湾蓬蒿翳天,贼来则避其中,有不及避者则遇害。”如此地荒凉景象,自然会成为无家可归的逃荒者的落脚之处。在距此地不远的老家自然村西南200多米处,还有一座康家庙,据《康家桥宫氏重修族谱跋》记载:“里间康家庙钟鐫有宫姓五世与六世祖讳亦列其内,其余从壮从聘从奇尚志四名谱皆未载,钟系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铸。”见可该庙系1601年前建造。庙基石上刻有康大东主持、兴建字样。《康家桥康氏家谱》中记:“当时康姓至少有数十户人家,几百口人,才会有能力和必要建造庙宇。康家庙因1931年的特大洪水而倒塌。”

另外,在老家自然村的东边,还有两块至今保存完好的石碑,为查考这支康氏的源流和迁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上石碑立于1825年(道光五年),碑上刻有“流传”字样,碑记五世祖大公康位、二公康保。立碑人是五世孙康大水和七世孙五人。

下石碑立于1825年(道光五年),碑上刻有“碑记”字样,碑记六世祖康永、七世祖康梅。立碑人是七世和八世孙。据此推算,康位200年前到达康家桥。于是,康家桥的康氏族人只能根据碑记所载,把康位作为一世祖。而在碑文中明确地记载着康位是五世祖,其前四辈人名讳不详,故称其为始迁祖。从一世祖至今已传十七世,实际上已历二十一代人。

对这支康氏祖源及迁入的时间,《康氏族谱》中引用了《康家桥宫氏族谱原叙》里的一段记载:“康家桥东南有宫氏一族,相传始祖众得公之父,自洪武年间(1368——1398)从句容迁来,自卜居于此。”由此可见,宫氏迁来之前,康家桥已成为地名,康氏先祖早在1368年以前就己经落户该地了。在京兆郡、忠义堂《康家桥康氏家谱》中,却有两种说法:

一、明初大将康茂才的后裔。

《凤阳府志》记载:1366年前后,康茂才被封为蕲国公,其子康铎封蕲春侯,督凤阳垦田。这可能是康氏迁入康家桥的缘由。

明朝初年,为解决大片农田荒芜之困,朝庭采取军屯、商屯、移民、徒囚为民等多种办法大兴农业。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从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移无田农民四千多户到濠州开荒种田,官府给农具种子,三年免征其税。宫氏先祖就是这个时期从句容县迁移到康家桥落户的。此后的1376年、1388年、1389年和1395年又多次移民到康家桥,这里面也可能包含有其他地方的康氏迁入。

二、源自山东老鸹巷。

明朝末年,山东境内战乱饥荒。山东老鸹巷有康姓者,同其表兄弟孙某、赵某各带其妻儿,同道逃荒外出,几经周折,历尽艰辛,最后逃到天河边上安家落户。康家桥、上赵家、南孙家三个自然村,就是他们最初落脚的地方。有关孙、康、赵是表兄弟这一说法,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1935年,曾有两位山东老鸹巷的康氏后裔到康家桥联系康氏族谱续订事宜,山东方面有族谱可依,而康家桥康氏则没有家谱可与之对照,但两地“京兆堂”堂号相同。后因抗日战争爆发,此事再未重提。两百多年来,山东老鸹巷与康家桥两地康氏一直往来不断,曾几代人在康家桥居住过的康登明、老牙叟(混名)、康金堂等前辈,都自称是山东老鸹巷康氏的后裔。

老鸹巷是山东益都城南门里路东的一条巷子,康姓居住。因该巷内树上有许多老鸹(人称乌鸦),人称老鸹巷,后改为康氏公寓。山东《康家羊康氏族谱》中提到:“大清开基之际(1644——1652),老鸹巷康氏几个兄弟因战乱灾荒各奔东西,惟有祖先康钟(四世祖)率其子奔母故乡山东康家羊定居,屈指算来,康钟先祖已来康家羊四百多年,已繁衍到21世。”而从康家桥康氏世系查证,也正是21世。

在康家桥《康姓家史》一章节中写道:据史书记载,“明万历44年(1616年)山东益都举人张其献上书《东人大饥指掌图》各系以诗,有‘母食死儿,夫割死妻’之语,见者鼻酸。流离至江淮间遂成人市。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农民起义军七十二支,到处杀戮,所经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黄河决口夺淮,康家桥一片汪洋,死伤无数。加之旱灾、虫灾,田地颗粒无收,康家桥地区几乎廖无人烟。”从碑记时间来看,康位也正是这个期间从山东老鸹巷来此落户。

以上两种传说,与康家桥当时的现状完全吻合:即康茂才的后人在1366年前后迁居到康家桥,直到明万历年间,氏族发达,始建了康家庙(1601年)。1616年后,康位(传说康茂才之弟康茂林后人)又由山东老鸹巷到此落户。据此,康家桥康氏实属康茂才之后裔。

关于康家桥康氏始迁祖,从《康氏家族》中介绍的情况来看,是把康位作为一世祖,而在碑文中明确记载着康位是五世祖。康家桥的康氏祖坟在老家村西南约200米处(在今机灌站附近),是用石头砌半截,上部是土堆的六座坟。当地康姓人对一至四世祖的名讳一无所知,其后人在写牌位时,故而用第五代传人康位作为一世祖。

综上所述:康家桥康氏支系属康茂才后裔,最早到此的康氏在1360年前后。康茂才被朱元璋封为“都水营田使”后,便让其后人在这里居住耕作、繁衍。人口发展后,于1600年始建康家庙。大约在1616年后,康茂才另一支后裔(传说康茂林之后)又从山东老鸹巷迁至康家桥,其后人在1825年树立了上石碑和下石碑。故此,这支康氏实属早期屯田落户和后期山东迁来两部分组成。当然,在明代洪武年间的五次移民中,也不排除有外地康氏徙迁至此。

另外,本谱有关“康茂林后裔”之说,湖北省《蕲春康氏族谱》之《康氏历代显宦源流序》中有质疑,否认康茂才有弟康茂林且云茂才之子过继给茂林一说。此事有待考究。

 (作者:康先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