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谱系大观

四川会理《康氏族谱》

浏览: 次 日期:2014-09-10

明德堂会理康氏源流记:通安康氏宗祠大门对联云:“自周封卫三千年宗功绵远;迁滇徙蜀十八代后裔繁昌。”门额为“淇水家风”。此联概括了本族的起源及变迁情况。 康姓乃康叔之后。康叔周代卫国之始祖,周武王之弟,初封于康(今河南禹县)故称康叔。周灭武庚后,把殷民七族之地及商故都(今河南淇水)周围封给康叔,国号卫,故康姓有“自周封卫”之称和“淇水家风”之说。经历代演变,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人口大规模游离,有三支康姓族人南迁福建、湖广及江南一带。本族系迁入江南一支,落籍应天府(南京)高石坎。

元末,明太祖朱元璋起事,以江苏为根据地。康姓先辈,多有参加者。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1)遣义子沐英等经略云南,后命沐英长期驻滇,我族迁滇初祖康恭、康戚为沐英部伍,随沐英自江南入滇后亦长驻云南,遂定居于云南澄江府新兴州(即今玉溪市)之康家营(又称康井,即今玉溪市郊李棋镇上康井、下康井二村)。其子孙在此地不断繁衍分支,成为当地大族之一。自康恭、康戚二公由江南迁滇定居新兴之后,康恭公下传二子:有德、有能。有能公 之裔居上康井,有德公之裔居下康井,后又有部分后裔迁居新兴州之北城;康戚公后裔不详。自康恭、康戚二公洪武时迁滇,至今历时600余年,下传至第22世“智”字辈,可谓源远流长,子孙繁昌。

爱民支系简介记:清朝初年,我族已居滇三百余年。康熙中叶,迁滇初祖康恭传至第九世永字辈时,有下康井、下宗堂的嘉兴房康绳祖之第三子爱民公因新兴州原籍恒产既狭,食繁地窄,囿于发展,闻西蜀沃野千里,易于谋生,时逢史称“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遂生迁徙之意,又因家庭矛盾,愤而携妻张氏及二子以恭、以俭离家,肩挑背负沿禄劝、皎平渡一线望西蜀进发,意欲入川谋求发展。逶迤跋涉至会川卫之通安州,见此地“地气煦和,三种居民各安生业”,社会安定,物产丰饶,矿藏广蕴。再者见通安风水甚佳。祖公爱民携祖太张氏,肩挑着以俭、以恭二幼子,行走多日,非常累,再三思量后,祖公谓:“此地山形如筐,正好装康,甚好。”遂定居于斯。是时,通安州属彝族土司禄姐领地。土司对移民持“民来不退,民去不追”之规,统治宽松,已有汉人在领地作“自由民”,或开垦耕作,或办小作坊。爱民公定居之初,俑于当地之酒坊。劳作之余,祖太仿其酿技,在家小量酿酒,入市供客零沽,因泉香而酒洌,供不应求。···后爱民公夫妇持借贷之资,自开酒坊,大兴酿作···兼梯山作田,以先进方式耕作,其利十倍。不数年,家小有。及二世以俭、以恭、履中长成,于山中发现铜矿苗露土,试采之,时清廷所颁“黎溪、红卜苴等旧洞(零矿),听民开采输税,委佐杂官管理”之规未费,兼矿禁不严,诸公采冶并举,家业渐兴。更应官府招商之举,扩大规模办厂,至农、工、商并举,成一番家业。爱民公离家有年,还乡省亲祭祖返回时,又将其四弟育民公带至会理之通安共谋发展。

育民公毅然只身随爱民公前往四川通安谋求发展。到达后,先从事采冶业,历尽艰辛立足之后,又返新兴将妻邓氏和二子以恕、以聪接至通安共同奋斗。由此即发展为通安育民宗支。育民公徙会理之初,居于通安。其后裔至今仍聚居李家湾、酸水河、芭蕉乡红岩三地。

其后由于历史演进,爱民、育民两宗支的后裔各自兴衰更替,多极分化,数代之后爱民宗支数房人迁居城关,各自繁衍生息。此即城关、通安李家湾、竹箐之酸水河一带有康爱民、康育民后裔二支系繁衍生息之由来。因爱民公之长兄永清、次兄新民留居新兴下康井,所以长房、二房之裔仍在新兴繁衍生息。后于乾隆年间,又有下康井中宗堂之永正、永国等八公,以及下康井永顺公之子以鼎、以宿、以柱三公相继由滇徙会理。

徙蜀的三支系均源于新兴州下康井明德堂康氏之迁滇初祖康恭。

迨至乾隆四十九年,官府将宁远各地矿业收归官办,各矿业纷纷转业。遂有丕诰、丕贵、丕善宗支分别迁居城关从事其它职业。丕立之子金、镖留居通安。后来子孙又通过不断分支,反复迁徙致成今日康姓之裔,大者散居会理、会永、米易、元谋、禄劝、攀枝花、盐边、西昌等地,小者聚房族而居之格局。从第五世(钅)字旁辈,共有金、镖、铎、锐、纲、纪、玥、铭、镂、钰十房。习惯上称为十大房。各房通过繁衍分支,现后裔达千人以上。

字辈:民以玉丕(九龙世风)金(富),受(榜万邦绍)宗秉(如德熙乃)文(明培人景)坤(肇家世尔),仁义礼智信,勤朴廉和慎,德臻自蕃秀,承租福荣盛,科学泽正道,群英启鹏程,忠勇选贵杰,尚仕步青云,志达国安兴,集强宏宇升。

                            ——2000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