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丹桂飘香,2025年9月24日上午8点30分,薄雾轻罩,司机小黄驾车,我和大哥献堂及台湾两位宗亲一道,前往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原陵县)拜访那里的宗亲。出发前,大哥就与德州市康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康荣艳宗亲联系,说明此行目的。因为文化苑建设已基本完成,目前已进入紧张的布展阶段,大哥在翻阅山东族谱时意外发现,明清时期陵县进士康丕扬及其显赫的家族声誉鲁北,这不正是文化苑布展需要展示的内容吗?另外也可带领台湾宗亲游览山东风光,加深宗亲情谊。四个多小时后的12点40分,由导航指引到达德州市陵城区,因有意避让宗亲们的招待,在出发前交代荣艳宗亲中午不用等我们吃饭,大约一点半到达。我们在一家小饭店用餐后就到宾馆安排台湾客人午休,随与荣艳联系,交代让其他参加交流的宗亲在下午3点30分相聚,其实荣艳和德州会长永和宗亲还在等着我们要一起就餐呢!下午3点30分,德州研究会会长康永和、秘书长康荣艳,陵城区文化局康荣超及当地宗长康永平、康荣茂陆续到场,荣艳秘书长曾在河南南召参加过两次中华康氏宗亲联谊会,就将大哥献堂会长及我介绍给其他宗亲,相互寒暄后,大哥讲明来意,一是与陵城宗亲相见续亲情,了解陵城康氏家族的迁徙脉络;其二是介绍了康氏文化研究会这几年的主要工作,尤其是文化苑建设进展情况,现已进入布展阶段,正收集康氏名人及有影响的家族荣耀,拟在文化苑中展示出来,咱们德州陵城名人辈出,在山东北部盛传的“陵县八采”与“济阳九艾”都很出名,希望把“陵县八采”的情况梳理、收集一下。
德州研究会会长康永和(原陵县宣传部常务部长),秘书长康荣艳及康荣超、康永平、康荣茂相继介绍了各自了解的陵城康氏家族的一些情况。即陵城区神头镇的康氏家族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北直隶玉田县迁至陵县(陵城区撤县划区前的名字)神头镇(街)的。现分布山东、河北8个县市区,人口达3000余人,至于本支系祖上是从哪里到玉田的,谱书没有记载,也无人知晓。
康氏家族是德州区域为数不多的文化世家。明清时期康氏家族共考出进士3人,举人3人,各类贡生19人。
三名进士是:七世康丕扬(1554-1634),字士遇,号骧汉。万历四年(1576)举人,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九世康廉采(1625-1689),字计庸,号继骧,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十六年(1659年)进士,授福建兴化府推官,迁河北灵寿县知县;十世康樵(1661-1712),字友渔,号雪庐,康熙三十二年(1693)举人,四十二年(1703)进士,以母老辞县令,近任兖州府教授。
三名举人为:康恕,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官知县;康严采,顺治八年(1651)举人;康凤翥,字紫庭,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人。
十九名贡生是:万历贡生康丕显;崇祯贡生康溥;顺治五年(1648)副贡康懋采、康载采、康金榜;顺治十八年(1661)贡生康温采,康熙二十七年(1688)岁贡康敏采;康熙四十二年(1703)岁贡康㺹;雍正七年(1729)岁贡康灼坤;雍正九年 (1731)岁贡康棻;乾隆十三年(1748)岁贡康炳文;乾隆十五年(1750)恩贡康坚、康西铭;乾隆二十五年(1760)岁贡康炎新;乾隆四十六年(1781)岁贡康鸣岗;嘉庆八年(1803)岁贡康钟岳;道光元年(1821)恩贡康凤翮;道光十八年(1828)岁贡康致广;光绪二十年(1894)岁贡康至惠。
陵城康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康丕扬(1554-1634),他生而颖敏,读书过目不忘。16岁进入县学,万历四年(1576)中举,二十年(1592)进士,先后任宝坻县知县、密云县知县、陕西道监察御史兼管河东盐政、辽阳巡按兼学政,后署理两淮盐课。在任期间,修理城池,平反冤狱,严于执法,惩治恶僧,化解矛盾,维护安定,注重厘正文风,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万历三十七年春,致仕归里。晚年教子课艺,整理地方文化册籍,对家乡的文化事业建设有突出贡献。崇祯五年(1634)秋卒,享年81岁。著有《北台疏草》2卷,《按辽疏草》6卷、《按晋疏草》6卷、《按淮疏草》2卷、《癸卯两事志略》5卷、《省身录》1卷、《蓄德录》1卷、《千秋镜源》60卷、《六朝兵鉴》27卷、《集闻方》4卷、《广古传信方》5卷、《集闽方》4卷、《官传方》3卷、《白氏长庆集评》4卷、《公移尺牍四六诗文》84卷、《栖凤馆遗文》1卷、《锄经堂遗文》1卷,均失于兵燹。现存于世的有《三关图说》(现收藏于山西朔州市图书馆)《东坡先生外集》(现收藏于重庆大学图书馆)《东方先生文集》(现收藏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韩魏公集》现(现收藏于徐州市图书馆)4书。康丕扬曾为东方朔墓立碑,并辑《东方先生文集》,集东方朔事迹与作品于一体,目的是进一步弘扬东方朔文化,还东方朔本来的历史面目。
康氏家族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陵县志·艺文志》中收录的康氏家族文士9人,所著书目26种。除康丕扬著作丰硕外,还有康湛的《万紫园集》;康溥的《厌阳稿》24卷;康严采的《挹爽亭遗集》1卷;康温采的《松云轩遗集》1卷:康樵的《大冶斋遗文》1卷:康灼坤的《梯霞斋遗文》1卷:康坚的《谦受堂遗文》1卷,《经史统要》2卷;康约的《此君山房诗文集》2卷、《康氏诗草合集》8卷。清朝《国朝山左诗钞》收录康廉采5首,康敬采2首,康懋采1首,康温采1首。
康氏家族中还有一位女诗人,她就是康浚采的妻子邢顺德。邢顺德,号兰圃,是临邑县宿安村邢静园的孙女,晚明大书法家邢侗的后裔。其母亲出身陵县李姓书香门第,嘉祥教谕李基圻是其舅父。邢顺德自幼受其外祖父调教,八、九岁精通书史,尤喜吟诗作赋。成年后嫁入康氏家族为康浚采的妻子。光绪《陵县志·艺文志》收录她所作《丁香》《玉簪花》《中秋》《病起临镜》4首诗。《山东文献集成》第三集第36册中的第13部书收录邢顺德的《兰圃诗草》一书,此书山东省博物馆藏有清钞本。同治《临邑县志》载:“(邢)顺德著作清思远韵,饶有唐人遗意,与临邑邢慈静可称双美。”
那么山东北部盛传的“陵县八采”与“济阳九艾”到底是何意?宗亲们也没有统一的看法。他们认为“陵县八采”也称“康氏八采”,“济阳九艾”也称“艾氏九莲”,过去都以口授心传,歌谣传唱,反映出康氏家族人丁兴旺与文学成就巨大。
“康氏八采”是哪八采?谱书没有记载。经荣超宗亲了解,陵城区家族《康氏文选》中没有提到过“康氏八采”,推断是后人美誉的。从进士、举人、贡生(俗称乡进士)名录看,应有康廉采、康严采、康懋采、康载采、康温采、康敏采,康㺹共七人。据《康氏族谱》记载,康丕扬孙子辈共有36人,是“采”字辈,虽然康丕扬第七子康湛的儿子辈(共10个儿子)都没用“采”字,而用“王”字偏旁的字。但是,这10人在当地人的心中也是“采”字辈的。从这个角度讲7人应入“康氏八采”。
那么另一位是谁呢?应是康敬采。理由:一是《康氏族谱》记载“康敬采,廪膳生,四冠陵军。”可见,康敬采曾是当时青年翘楚,已经名声在外。二是《康氏诗草合集》现收藏于山东省图书馆,该书收录康敬采诗71首。应该是当时的“陵县诗人”之一。三是清朝《国朝山左诗钞》收录康敬采2首。
据康荣茂主编、康永平副主编、康永森作“序”、康荣超题写书名的《槐里村志》记载,明清两朝本支系共有六个进士,分别是康丕扬、康廉采、康樵(此三人前已述及)、康载采、康敏采、康㺹,康载采是清顺治五年(1648)岁进士,康敏采是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岁进士,康㺹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岁进士。查《康氏族谱》知,后三位是岁进士。岁进士是贡生的雅称。不论前面提到的三进士和还是后面提到的六进士,虽说法和数目不一,但从山东陵城康氏家族的传世著作和文献记载,均显示其是不折不扣的文学世家,这显赫的家族荣耀也必将在古卫国康氏文化苑布展中显现出来。
交流两个多小时后,大哥考虑到台湾宗亲还要到其他地方走走看看,便要告辞,但陵城宗亲执意相留,盛情难却,只好共进晚餐。席间永和会长对过去因公职未能过多参与研究会活动做了解释,并表态下一步退休后将积极组织宗亲参与相关活动。晚餐后谢绝了宗亲的再次挽留,乘车向下一个目标行驶。
坐在车上,我想像着文化苑建成后,能把陵城康氏家族的荣耀展示出来,让世人和更多的康姓人所熟知,就不虚此行。我也不禁深思,如果大哥没有在山东相关族谱上发现这么有名望的陵城康氏家族,陵城的宗亲们又没有过多的参加康氏文化研究会的活动,那就不能及时将家族荣耀向世人宣传,那么文化苑就不可能有陵城康氏的展示,岂不留下遗憾?如此这样,全国还有多少个显赫的家族和有名望的人没有被发现和宣传,这不是更大的遗憾吗?
另外在2025年康氏文化研究会的年会上公布的捐款人数不足5000人来看,与投资6亿建设的气势恢弘的古卫国康氏文化苑和全国270万康姓人口相比显得太少了。所以宣传康氏家族荣耀和参与康氏家族活动意义重大,任重道远,作为康姓人的我和大家均需努力。

献堂会长一行与陵县康氏宗亲合影留念
(作者:康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