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酷暑烈日下的文化苑建设工地掠影

浏览: 次 日期:2022-08-13

20227 25日上午8时许,时隔三个月,我和公司王吉平经理、南阳电视台聂、赵两位记者,再随康献堂会长一道,驱车前往古卫国康氏文化苑工地。会长要实地考察7月来的施工情况,再操当年精湛技艺亲自苫瓦,并由两位记者摄录工程进展的方方面面,留存文化苑建设进程的珍贵记录。

车上高速,汇入北上的车流。疫情缓解,人们又恢复了往日的奔忙,看着川流不息的疾驰车辆,会长感叹道:“文化苑开工四年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就搅和了三年,打乱了我们原来的计划,迟滞了施工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宗亲联谊的步伐。去年我们还抢抓时机召开了宗亲联谊大会,可今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时间窗口,各地宗亲都十分关注文化苑的建设情况,期望在一年一度的宗亲联谊会上能一睹施工现场风貌。这次到文化苑工地,要全方位摄录文化苑建设情况,借助《康氏文化》和研究会网络平台及时传播,让广大宗亲,特别是那些已经认建、领建项目和真诚做出无私捐献的各地宗亲,及时了解工程进展情况,进一步坚定大家勠力同心尽早建好文化苑的决心和信心,也能激励更多人行动起来,乐于奉献,积极参与到康氏大家族的这项千载一遇的文化工程之中。”听着会长的话语,我感觉到他心中的焦虑,也明白此行的重要。依原来的计划,今年年底文化苑即可竣工,但去年入冬阳城琉璃瓦厂燃气断供,直到今年3月底才供气开工,烧出的琉璃瓦又因疫情突起,运输阻断,文化苑多个建筑物静待苫瓦,白白浪费了春季日长的大好施工时段。6月中旬,麦收结束时,阳城的琉璃瓦才陆续运到工地,629日,献堂会长来到工地,与各作业班组和多个应约前来工地做彩绘的施工单位进行现场交流,对7月份的施工做出统一安排。其间,尽管会长通过电话、视频适时与工地保持联系,但不在现场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前几天,他还到德云山实地考察那里的彩绘工艺、到南召购买桐油,为了推进工程进度,确保关键环节的施工质量,又冒酷暑再赴工地,具体安排下一步施工。

12:30,我们抵达淇县。找一饭店用餐,安排好住处,稍事休息,3点钟就赶到了工地。文化苑背依的朝阳山披着浓绿的盛夏服装,山脚下层层梯田里一米多高的茂密玉米更显得郁郁葱葱,给忙碌的工地平添了生机与活力;工地道路上的条条沟壑记录下暴雨和洪水的无情肆虐,而裸露的大大小小石块则凸显着抗争的坚守与不屈的意志。我跟随会长又在这块寄托了康姓人无限希望、富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度过了两个日夜,把这难忘的紧张生活粗略梳理,绘出这样三幅素描。

 

一丝不苟查质量  严格要求促整改

  

25日下午到26日中午,会长登上建筑物,集中精力对正在苫瓦施工中的彰德门、和集堂,以及进行屋架、斗拱安装的堂馆,一一细心查验,现场与工程技术人员、施工者沟通交流,提出明确的整改意见和具体措施,严格要求按时整改。他那种一丝不苟的质量要求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每一位建设者叹服,更让康姓人真诚的敬佩!自彰德门开工起,就一直奋战在文化苑工地的福建宗亲康民军告诉我:“会长对工程质量要求的精细程度,我难以用语言表达!他为文化苑建设的付出,看得见的是建筑物,能衡量出来的是投资,可他操的心、受的累,谁能核算出来有多少?康氏大家族都应记住他的无私奉献,都应为文化苑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5日下午3:00,朝阳山一带,一时间乌云蔽日,天色渐暗,山雨欲来,给我们送来一丝凉爽。一到工地,献堂会长就戴上安全帽,和王经理一起径直来到彰德门下与民军、时工相聚。他听罢二人的简单介绍,先站在下面观看坡辙、瓦垄、房脊,举手向正在后坡忙着苫瓦的工人们打了个招呼,就绕到彰德门南山墙旁,登脚手架爬上房坡,看檐瓦,查戗脊、垂脊、望板,再往上查看屋脊,目测是否平直,握拳轻敲,检验脊瓦扣压是否牢固。当发现南端的吻固定不牢时,他当场告诉时工,吻不牢固,根在吻桩,并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要求时工监督落实。电视台小赵扛着摄像机紧随会长,摄下了每一细节。下了脚手架,做彩绘的湖北胡师傅就急着邀会长检验他们的工艺,胡师傅是最先进入文化苑彩绘作业的,会长629日来工地时,让他们先在彰德门北侧的苑区办公室做样版,并叮嘱他严格按规程操作。其实,会长刚才从那里走过就已经看到了问题,便明白告诉他:“我刚才就看见了,你们没按规程操作,清底打磨不净!今天不用看了,我通知了多家做彩绘的师傅,明天下午三点钟,大家在会议室集体研讨,统一工艺流程,统一质量标准,相互公平竞赛。你记住按时参加吧!”

离开彰德门,顺南侧便道而上。我们随会长一起,过木工作业棚,绕到和集堂背后。我注意到,上次来时,木工棚里还机鸣人忙,现在却静无声息,只有排放整齐的一摞摞斗拱,木工都在后面的堂馆上忙屋架安装。和集堂地下分类整齐堆放着筒瓦、板瓦、滴水、勾头,高高的屋顶上,工人们正忙着挑脊。会长本打算也登顶操作,帮助做好关键程序,但山头黑云滚滚,电闪雷鸣间,豆大的雨点开始飘洒。眼见就是一阵暴雨来袭,上面的工人只好停工,依次小心顺坡下架。我们也只得沿原路回到彰德门下避雨,可就这么前后一看,建筑经验丰富的献堂会长凭自己敏锐的眼光,已发现了和集堂屋架木工作业存在的问题。他不容置疑地告知时工:“从和集堂坡辙、檐线、翘角看,湖北这个班组的木工作业没有达到质量要求,需要整改。等雨后能上去时,我们拿尺子测量,用准确的数据说话,催他们回来整改。”时工连连点头答应。雨下大了,彰德门下聚的人多起来,会长热情向大家问好,工人们争相与会长搭话,如家人般亲和融洽。我和电视台的两位记者举目东眺,望着雨帘烟雾里的广袤沃野和淇县县城,憧憬着文化苑建成开放后带来的旅游效应……

7时许,骤雨初歇。踩着泥水,我们来到工地办公室,会长让时工召集各作业小组的负责人,大家一起乘车到县城举行晚餐会,安排下一步施工。时工告诉我,与班组长们举行晚餐会,是会长每次到文化苑来的必修课,既便于安排施工,又拉近了相互间的关系、加深了友谊与感情。当晚,18个人围坐一张大桌子,吃得香、喝得足、谈得畅快。会长指出了施工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谈了下段的打算,向各班组提出了明确要求:“统筹协作,强力推进,抓紧夏季苫瓦好时机,冒酷暑战烈日,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木工组的丁师傅感慨道:“康会长每次来工地,不仅全面检查工程质量,肯定成绩,指出问题,而且关心工人生活,总要对大家表达慰问之意,就像待家人一样真诚。我们也要以诚回报,把文化苑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来干!我常说,干活,干活,就是要干‘活’,发现问题,马上整改。即使图纸上的数字,也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兴尽散场,走出酒店,大家才发现,满地积水,又一场雨刚刚过去。

26日一早,用过早餐,会长顺道买了几百元大肉,还顺手把小店里的十几个圆形木框小罗全买下,我们一起乘车赶往工地。会长告诉我,工人们在这里很辛苦,所以每次来总要给各班组都买些肉,让大家改善一下生活。正好遇上有小罗,配彩绘批灰时得用,就买了备下。点点滴滴,无不彰显会长为文化苑建设呕心沥血的无私奉献!8时许,车抵工地,远望工人们早已上班。下了车,会长就戴上手套和安全帽,按照昨晚的安排,引领大家从北侧便道直奔和集堂身后,要登高检测和集堂木作质量。会长和王经理年龄都已古稀上下,但攀援脚手架,依然身手矫健,我望着记者小赵随他们绕向前坡,便与电视台的聂记者开始在下面忙碌。思源堂前的低洼处还留有积水,聂记者选好位置,放飞无人机摄录文化苑全景,我退后几步,仰望会长他们高处作业的繁忙景象。屋顶上,会长和时工沉稳站立,一边指导泥瓦工认真作业,一边与站在脚手架上的李世双师傅拉起长长的软尺,细心测量着前后坡的坡长、坡辙、檐长和各翘角的角度。上上下下,几经测算核校,果如会长所言,坡长和翘角就是存在误差,大家无不赞叹会长经验丰富,眼光敏锐。会长当时就告诉民军 “你现在就打电话通知湖北的木工作业负责人,明确告诉他哪里存在问题,限五天内作出整改,不能影响我们苫瓦!”

中午下班,民军见到我,连声说:“服了,服了,我是打心底服了会长!工程上的一点瑕疵,都躲不过他的眼啊!”  

图片2.jpg 

献堂会长登高检测和集堂木作质量


集思广益话彩绘  统一流程竞风采

                 

26日下午3时,工地会议室。六家承接彩绘的施工代表整整齐齐在这里坐定,献堂会长与大家面对面交谈,工地木工负责人李世双认真做记录,电视台两位记者摄录了全程。

献堂会长先作了开场白:“欢迎各位参与康氏文化苑建设,这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前段时间,很多做彩绘的师傅与我联系,经考察、比较,初步选择与咱们几家合作。我与各位都有过接触,就彩绘工艺作了不同方式的交流,看了各自提供的有关施工规程、材料选择、工程报价的书面材料,相互间有一定差别。为使苑中全部建筑物的彩绘质量和色彩、格调统一,研究会决定统一购置、供应材料,各自承包施工,相互比赛,竞展风采。今天再召集大家坐到一起,请各位畅所欲言,把自己的工艺流程、操作规范和经验教训,都毫无保留地讲出来,集思广益,形成共识,确定统一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然后严格操作规程,各自按照统一要求施工,奖优罚劣,以确保质量。”

浚县的陈师傅先发言。他是浚县陈家彩绘工艺的第五代传人,今天是带着儿子一起来的。陈师傅结合自己的经验,从“一麻五灰”传统工艺谈到今天的借鉴与改进,从木质结构与水泥建筑的不同处理方式,说到大木构件与小木构件的操作区别,从打磨清理到楦缝填灰,从桐油标号到刷油方式 ……这些传统工艺和基本流程,大家都没有异议。但打磨清理后刷第一遍桐油,到底用生油还是熟油,众人意见不一。以陈师傅的经验,生油渗透力强,效果更好。怎么办?会长当即拨通电话,让永坤到木工棚里找了两块同样的木头拿过来,当场用两种桶油分别涂刷,做了标记,存放起来。会长对大家说:“到底生油好还是熟油好?我们不用争论。永坤把它们放好,两天后由木头自己说话!”

鹤壁的任师傅,上大学就学的美术设计,后来自己创业搞彩绘,做了不少工程。他结合自己的专业,特意提出彩绘图案设计的统一要求。并明确表示,康氏文化苑是康会长带头、众多康姓人共同投资兴建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内涵丰厚,没有丝毫的盈利追求。我们参与其中,也要投入一份真诚,用高水平的工艺质量回报康姓人。其他的几位师傅,也都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了一些具体技术细节进行切磋。大家都作了发言后,会长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大家形成了共识,就要严格遵照工序流程施工,确保高质量要求;二是一丝不苟,注重细节,这是确保质量的前提;三是增强安全意识,把安全看得和质量一样重要。为此,他特别向在座各位师傅强调:“要想达到这些要求,你们必须扑下身子干在一线,既做技术示范,又做质量把关,绝不能揽下活交给手下人就完事了。”大家纷纷表态:“请会长放心!一定当成自己的活来干。”最后,会长让大家在李世双所作的完整记录上一一签字,以此作为双方的工程协议留存。

走出会议室,时已8:00,工地上闪烁的灯光,给这里平添了一种静寂、悠远和神秘之气。送走各位彩绘师傅,又与刚刚赶到的湖北和河南方城的两地彩绘师傅做了简短交谈后,会长才带我们乘车离开工地。

 

操刀执尺扑身干  老当益壮做示范

 

27日上午,又是烈日灼人的天。8时,献堂会长、王经理再次登上和集堂屋顶,和上面的工人一道参与挑脊施工,记者小赵紧随采访。我很想见识一座宏伟建筑的成长过程,也跟随他们攀援而上,先沿第一阶脚手架绕看木工的杰作,整齐划一的方木椽子、微微翘起的飞椽连檐、凹凸连绵的木制瓦口,都留有木工一锤一凿的匠心印痕。再攀上第二阶,俯在檐边,可观能工巧匠们忙碌作业的一举一动。屋脊上,献堂会长手握瓦刀,与万师傅面对面作业,调麻刀灰,布压脊瓦,加压条,固脊座,下瓦头,盖筒瓦,对脊桩,拼花脊……看得出,再操旧业,娴熟的手艺不减当年,一招一式,一左一右,尽显熟能生巧的大师风范和沉浸其中的身心愉悦。太阳高照,我站在脚手架上,就觉浑身冒汗,可想头顶烈日作业的会长和工人们有多么辛苦,他们一定都把自己的汗水凝入这千古文化工程之中了。文化苑会记住他们的奉献!我转过身来,依栏东望,居高临下,可见苫瓦完毕的彰德门及两侧的苑区办公室,一黛相连,青光闪闪,呼唤着梳妆打扮的和集堂早现美颜。

图片1.jpg 

献堂会长和工人们一起挑脊施工

惜无一技之长,也叹无以帮忙,我经不住日晒,便小心沿阶下来,巡观苑中其它建筑。我绕过卫君堂,来到苑区第三进院,北侧的族谱馆正进行屋架木工作业,升降机隆隆作响,一捆又一捆地向上运送木材,布椽固檐,锤击声声。思源堂前的平地上,几位木工师傅正在烈日下忙碌。我走近看,他们个个攥凿握斧,专心致志地凿削榫孔,丁师傅告诉我,这是在为思源堂做挑尖梁,过两天就要起架了。继续登高向上,我绕到康叔祠后,满地整齐堆放着一捆捆青瓦、花脊,北侧的书画院旁,两位工人正重新搭建脚手架,说是西南角稍有渗坡,要抓紧整修。

不虚此行,看遍了文化苑工地,口渴难耐的我回到办公室,已过十点。永坤正与两位来访的客人交谈,他一边给我倒水,一边介绍说,这是河北曲阳的两位石雕师傅要见会长。闲聊得知,两位师傅已与会长交往多次,就文化苑广场神像柱的选材、工艺、造价反复切磋交流,他们与会长约定,一会儿在这里商定。直到11:30,满脸汗水、衣衫湿透的会长才从工地下来。他和客人打过招呼,一口气喝下一杯放凉的开水,就和曲阳的客人谈起神像柱来。12:00,一切敲定,会长长吁一声,“又一件事落实了,走,咱们吃饭去!”

2:00整,我们与会长告别,开车回南阳,他和王经理要留在工地继续干。他告诉我:“你们回了,我俩就在工地食堂吃饭,少来回跑了。”我不知他还要在这儿呆多久,但我知道他在工地吃得好、睡得好,心里踏实,可以把真诚的敬祖心意和着劳动的汗水铸入这片土地,此心此意,天地可鉴,每一位康姓人皆可深悟……

车子南下,我静静地靠在座位上休息,但思绪又回到了工地,脑子里不断闪现着73岁高龄的献堂会长汗流满面握刀弓腰的劳作场面……创业成功,已过古稀之年的人,本应安享晚年,可他还如此负重前行,他到底图的啥?在与会长十多年的相处中,我了解了他创业的艰辛,知道他回报社会之慷慨,听到了多方人士对他的评价,由衷敬佩这位成功企业家炽热的家国情怀和执着的文化追求,深知他为古卫国康氏文化苑建设做出的无法计算而又无怨无悔的的无私奉献,完全是一种精神境界使然!我想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曾讲:“民营企业家要珍视自身的社会形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献堂会长一言一行所凸显的,不正是习总书记殷殷寄语所期的民营企业家形象吗?会长为文化苑建设呕心沥血的劳神、不知疲倦的奔波、精益求精的追求、率先垂范的奉献,在赢得广大康姓人的信赖和赞扬的同时,也必然能激励更多宗亲为文化苑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无私亦无悔的奉献。因为,三千余年康氏优良家风的承传,一定孕育了众多像献堂会长一样珍视自身社会形象的康叔后裔。

    (作者:康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