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人风采

康震:“诗词才子”的优良家风承传

浏览: 次 日期:2023-02-11

编者语:康震(1970年3月——),是一位值得康家人引以自豪和荣耀的当代文化名人。他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200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师从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唐代文学学会会员。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唐宋八大家》系列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李清照》等,并担任中央电视台《汉语桥》和《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以自己的儒雅谈吐、渊博知识和诗书画兼备的丰厚艺术修养,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形象,更赢得了康姓人广泛的由衷赞扬、展现了康姓人的风采!

我们认识康震,大多是从《百家讲坛》开始的,《康氏文化》也是由此与这位康姓文化名人结缘,并得到他的关心和支持的。2013年2期《康氏文化》曾以《走上央视 《百家讲坛》的族人康震》问题,介绍了他做客《百家讲坛》的事迹和影响。是年10月底,献堂会长与吉堂、军堂兄弟三人赴京开展宗亲联谊时,特意登门拜访了康震教授。献堂会长与其作了深入交流,着意介绍了康氏文化研究会和《康氏文化》的宗旨,并赠送了《卫国文化史考》和《康氏文化》。康震教授对献堂会长致力康氏文化研究、倾心传承和弘扬康氏优良家风的文化情怀和奉献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评价,表示真诚敬佩和赞扬,并欣然为《康氏文化》题词:“康氏宗亲枝繁叶茂,康氏文化发扬光大。”2016年,他又为研究会编选出版的《尚书选读》一书题写书名,充分体现了对康姓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康氏优良家风的价值追求的肯定和支持。这也成为激励我们努力办好《康氏文化》、积极为建设古卫国康氏文化苑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精神力量。

因此,为了让广大宗亲更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康震,更为了让大家能从这位给我们带来家族荣耀的文化学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编辑部特意从网络上收集、整理了相关报道,以《康震:“诗词才子”的优良家风承传》为题供大家阅读。恳望大家能从这位普通家庭成长起来的文化学者的经历中,悟出人生哲理,掌握从“平凡”走向“不平凡”的秘钥,加强自身修养,传承优良家风,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百家讲坛》出镜率最高的主讲人”,到“在《中国诗词大会》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康震教授以其渊博的文学知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娓娓动听的朗朗诗词解析声和俊朗儒雅的当代文化学者形象,赢得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树起康姓人的美好形象。他用自己的辛勤努力和不懈追求,生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诗词滋养人精神和灵魂的无穷魅力。

在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六季,产生轰动效应,获得广泛好评之际,她走到第七季,有哪些创新?主创团队尝试各种“翻译”方式,让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带给观众新的审美感受和心灵震撼。

几乎没见到过康震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有哽咽的时刻。

在《2022中国诗词大会》点评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时,康震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片段,并含泪讲述魏巍当年创作的幕后故事……

当古诗词与时代同频共振,解读也就有了更广泛的空间,“《中国诗词大会》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不是一件抽象的事,而是一件非常具体的事。”

康震承担着《2022中国诗词大会》台前幕后多重角色。台前,他是点评嘉宾;幕后,他担任学术顾问和总撰稿。不管哪个角色,他都要与主创团队尝试各种“翻译”方式,让古诗词离观众更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康震对本季诗词大会的创新点进行了解读。

图片1.png 

康震在央视讲诗词

一幅盛唐时的风俗画《捣练图》,生动呈现了唐代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在本季节目中,花8小时仿妆的唐代仕女款款“走”上舞台,捣练缝衣体现当时纺织业的发达,还原出了盛唐气象。借此,康震对盛唐画作风格和服装特色等进行了介绍,并引用杜甫的《白丝行》对《捣练图》的创作背景进行了分析,引经据典中,实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互通。

2022中国诗词大会太美了,这就是传说中的画中人吧!中国诗词大会沉浸式复刻《捣练图》满满诚意!感谢3位仕女带我们梦回盛唐!

这是《中国诗词大会》“诗词小剧场”中的一场情景再现。此外,李清照的《如梦令》、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等经典篇章,《韩熙载夜宴图》《金陵图》等名画也都被活灵活现地再现出来。

用视听语言“翻译”文本语言,还原诗中意境,康震认为,“诗词小剧场是本季节目最大的创新亮点,它在沟通过去与现在的同时,让观众产生了更为亲近的文化认同感”。

北京冬奥会期间,折柳送别等中国式浪漫不断登上热搜,对于古诗词“跨圈”体育界的现象,康震认为,“再一次证明古诗词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语言方式”。

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康震也尽量将古诗词的阐释与今朝产生直接而合理的关联。苏炳添在奥运赛场上奋力冲向终点的时刻,与“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节目中,康震用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的创作背景对此进行了解读,找到了两者之间皆有“历史转折点”这一共通性,让经典诗词有了新的运用场景。

中国诗词大会,在康震老师眼里,苏炳添和红军一样,他们都书写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伟大精神!

“一支黑笔、一张白纸,寥寥数笔,勾勒万千”,从第一季至第七季,“康氏图画线索题”已经成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经典项目,但仅在宣纸上作画,已经不能满足主创团队和康震的创作构想。

图片2.png 

康震在战鼓上描画的诗词场景(图片来源:央视)

在本季全新升级的“画中有诗”环节中,康震在宫灯、团扇、战鼓、卷轴、瓷盘、屏风、陶罐、绢帛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质上勾勒诗词场景;同时还邀请缂丝、盆景、麦秆画、皮革雕刻、沙画、漆艺、内画(鼻烟壶)等手工艺人在不同的器物上勾勒诗词之美。

对比在节目中运用绢帛和鼓面两种材料作画的体验,康震坦言,在鼓面上绘画运笔比较流畅,能用黑白色来表现浓淡、润枯,而在绢帛上绘画,颜色会非常清新,色泽很亮丽,“两种不同的体验,也是让诗词‘活’起来的另一种体现”。

更有意思的是,在“画中有诗”环节里,康震没少“套路”参赛选手——或优先画出局部,给选手们的思考增添难度;或给出关键信息,却话锋一转改变出题方向……有趣且灵活的提问方式,为节目晕染了悬念感,也让诗词文化传播回归到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初衷。

2022中国诗词大会,康震老师高质量作画,有红花绿叶、蝴蝶翩飞,还有一人独坐着。老师给出的关键字是“款”,你能知道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在哪里吗?

实际上,这些由康震和创意团队共同商定的创意,包含着一个重要的考量:“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质进行创作,把诗的语句、心情、意境、感受等‘画’在祖国大地上,让节目更加贴近受众,让诗词进一步走向大众生活”。

在《2022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康震不仅遇见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新方式,也遇见了许多年轻面孔和令人感动的故事。

从并肩诗词比拼的铁路警察父子,到向阳而生的听障少女;从缉毒女警察“天下无毒”的故事,搜救犬驯导员“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英雄梦,到空军蓝天卫士“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气概……众多掀起网络热潮的人与故事再度证明了诗词的力量。

康震深感年轻人对于古诗词的极大热情,“他们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到礼敬先贤、尊重民族文化历史的知识,也积极地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时尚文化,并在此过程中践行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这就是古典诗词确确实实在现代生活当中‘复活’了。”

借助现代传媒,通过《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诗词的无限魅力,康震之功不可没。人们在赞叹这位当代文化学者风度翩翩,才思敏捷,文学艺术修养时,自然也关心他的成长经历,特别是其家学渊源。其实,康震并无多么深厚的家学渊源,他出生一个普通的家庭,但有良好的家风传承。教育学上有句名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诚然,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长辈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烙下坚实的印记,而对于这一切,被誉为诗词才子的康震一定体会最深

康震主要研究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诗词、散文等,在节目上,他举止文雅,声音高亢有力,对各朝各代的诗词信口拈来,解释诗词典故也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诵读诗词的他身上宛若光彩熠熠,可以说赢得不少观众的崇拜,他也因此被粉丝亲切地称为诗词才子

不管在有关康震的采访还是他自己的随笔中,在回顾自己人生经历的时候,康震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他的爷爷。

他觉得他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他们家追求文化知识的家风,更离不开他的爷爷,是爷爷培养了父辈,父辈又继承了爷爷的良好品质,进而才有他们这一辈人还算不错的今天,他一直认为爷爷是他们这个书香家庭的引路人。

然而,出乎大多数人的想象,或许都想不到,能被“才子”康震给予这么多肯定的爷爷其实是一个文盲

康震的爷爷出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个时候康家家境贫困,根本没有经济条件让孩子上学,康震的爷爷很小的时候就给邻村的一户王姓大家放羊,那个时候王家正好办冬学,康震的爷爷就偷偷躲在窗户下听课,这也是他最早的知识启蒙。

也正是那时,康家爷爷认识到教育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他深刻体会到没有文化的人很难有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康震的爷爷被推选为村里的村长,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村子办学校,他希望自己的后代和村子里的孩子都能不在文化上吃亏。

在康爷爷的多方奔走之下,1950年,村子里的第一所民办小学正式成立了,康爷爷担任学校校长,他积极筹备资金,修建校舍、置办桌椅,还不辞辛苦花重金从汉中请来一位优秀的教师。

刚刚成立的小学不仅条件差,而且学生质量也不好,教师流失非常严重,为了留住老师,康爷爷可以说是既出钱又出力

他请人在村子里给老师单独开了一孔新窑洞,每年冬季的时候,他早早将窑洞烧暖和,到了春节的时候,还提前给老师备好羊肉、白菜和馍馍,每年开学或者放假,他都会请人用毛驴驮着行李接送老师,平时还三五不时请老师去他家吃饭,就这样,康爷爷用满满的诚心留下了一位位老师

彼时的康家有7个孩子,尽管条件也不富裕,但康爷爷坚决要求自己的7个孩子无论男女都要读书,为了攒够7个孩子上学的费用,康爷爷农忙时在家辛苦劳作,农闲时就用小推车去陕北运粮、拉炭,山路又长又崎岖,常常一趟走下来,棉衣都被汗水浸透了。

但就这样,他硬是没让一个孩子辍学。康震的父亲康双成是家里的长子,也是最被父亲给予厚望的一个,原本在父亲的设想中,大儿子能好好读书,有了文化以后能成为一名店铺掌柜就行了。

事实上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康双成只上过两年冬学,其余基本都是半耕半读1950年,也就是50年代的考试中,康震的父亲成功考上了绥德师范学校,成为家里第一位大学生,也成为康爷爷最渴望的文化人

康父上了大学以后,他时刻谨记父亲临行时的嘱托,从来不放松半刻学习的机会,还将奖学金省下来留给弟弟妹妹读书,好减轻父亲的压力,就这样,康父一点点积累知识,提升学历,最终成为高校的一名教授

除了大哥康双成学有所成,康家的其他几个子女也成绩斐然,后来有的成为国家干部有的成为名校教授还有的成为部队领导,总之各个都在祖国的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虽然康震的爷爷没有上过一天学,甚至大字都不识几个,但是他非常重视后代子孙的学习,注重对他们的文化培养,除了7个子女,他尊师重教的品质还影响到了孙辈,尤其是康震。

在一档节目中,康震曾回忆了一件小事,他记得他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写了一篇作文,作文记述了他和爷爷之间的一件小事,作文获得了老师的高度评价,回到家后,康震把作文念给爷爷听,还表示获得了老师的表扬,康爷爷十分高兴,连连夸赞康震,康震说爷爷对于热爱学习的孩子从来不吝于夸赞

也正是在爷爷的激励下,康震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也是在父亲、伯伯等人的影响下,他一步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在陕西师范大学读研时才能成为诗词大家霍松林教授的得意门生。

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在康震身上就可以窥见一斑。

虽然康爷爷是一个文盲,但是他重视教育,清楚地知道文化对于一个人的意义有多大,哪怕在一开始,他并没有要求自己的子女们一定要出人头地,只是简单地希望后代们不要吃了没有文化的亏

可以说,康家能成为一个世人口中的书香家庭都离不开康爷爷的步步引导,正是有了他的坚持,才有康家人的现在,这良好的家风甚至让未来的康家人受益无穷。

李苦禅曾说过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21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没有知识储备、没有文化积累在当今社会是寸步难行。也许学习不会给你带来现实的利益,但从长远看,知识给你带来的利益将会使你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