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人风采

《陇上书痴——康务学书法艺术档案》选载(一)

浏览: 次 日期:2022-11-26

编者语:《康氏文化》2022年3期已登载《陇上书痴——康务学》一文,对陇上著名书法家康务学作过简单介绍。可就在文稿付梓后,献堂会长给编辑部送来他收到的康务学先生的长子、“笔墨继承康氏家”的康体书法家康万里寄来的《陇上书痴——康务学书法艺术档案》一书。该书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图文并茂,装帧精美。我们粗略翻阅,深感内容丰富,全书七个部分,多视角、多层次地展示了康务学先生坎坷人生中始终不变的书法艺术追求,和崇德尚善、爱国奉献的优良家风持守,也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他的书法艺术成就和积极社会影响,特别是他把自己保存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书画名家董必武、郭沫若、胡厥文、潘天寿……共66位名人的73幅书画作品捐献给武山县人民政府的义举,更展现了先生的高风亮节和博大胸怀!因此,生前先后获甘肃省文联赠予“文化功臣”匾额、中共天水市委宣传部和天水市文化局授予“献宝传芳”匾额,以及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陆浩题赠“劭德高年”匾额,2004年11月22日病逝后,中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尉天池,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江苏、四川、河南、上海、宁夏、青海、新疆、陕西、甘肃等三十多个省市书协、文化单位发来唁电表示惋惜和哀悼,对其书法成就和高尚人品给予充分肯定。为此,《康氏文化》自本期开始,连续选登《陇上书痴——康务学书法艺术档案》中的一些篇章,以飨广大宗亲,让康姓人更深入地认识这位为康氏家族赢得荣耀的前辈书法家,以激励更多康姓儿女以先生为榜样,发扬康氏优良家风,努力做一个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崇高理想、有人生追求、甘于奉献社会、乐于服务人民的时代新人。


康务学出生世代行医之家,受其祖父影响,从小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五岁起就开始练写毛笔字,终日笔墨相随,习碑临帖,在行医济世、治病救人的同时,勤学苦练,广泛交流,精钻细研,如痴如醉,终生执著追求书法艺术,成为闪耀在他人生道路上的最大亮点。

幼承庭训 痴志学书

康务学出生在甘肃武山县渭水北岸的石岭村,父亲康沚镜,工诗文,能医术。受家庭的陶冶,他自幼爱好书法,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在文昌宫学堂念《诗经》《百家姓》时,文昌宫正殿中所悬挂由其先祖康受陶所书“文明气象”的匾额。他与书法的最初亲近是在5岁时无意翻出父亲的旧毛笔而追着父亲要“写字”,父亲便手把手教他写下“月亮”二子。从此,他就酷爱上写字。

因家穷买不起纸笔,就用茅草蘸红浆泥在方砖上练字,或用手指和竹条画地练字。他十四岁时展出的一幅欧体小楷,名噪龙泉小学,为当地名山——鲁班山药王庙书写的“鸿恩济道”四个大字便受赞乡里,从此他便与书法结下深厚情结。后来由于家道贫寒,17岁便辍学回家,走进父亲的小诊所,一边学医行医,一边在门外摆摊卖字。从事教学和医务工作后,他更是日课碑帖,游离墨池,苦练书法,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工作多忙,他每天坚持从凌晨起练,从未间断。他坚持认为,学书必须老老实实临帖、习帖、勤学苦练,方能得其妙境,因此他从临帖开始习字,对字体结构和笔法变化,力求达到心领神会、笔到随意,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再创新、求发展。

康务学把为乡亲书写对联当做学习书法、提高书艺的好形式。每年逢年过节或遇农村红白喜事,群众都要请他书写对联,他总是认真书写,有求必应,当做难得的锻炼机会。每逢春节,村上的读书人都要自编春联贴于门上,康务学便把读书人组织起来走家串户,观赏评议,细心揣摩。

在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当中,康务学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承受了巨大的身心摧残。但即便在这样的环境里,他都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他坚信一个信念:研习书法没有错!在最困难的时刻,他曾想到死,但一想到自己钟爱的书法艺术,又便打消了这一念头,坚持练习习字,笔耕不辍,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达到了如痴如醉、如癫如狂的状态。

四处求教 转益多师

他一方面师法传统,临池不辍,一方面扩大交往。博采群芳。而他真心苦练书法,四处求医问学,则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为最。

师承大家,求取书艺精髓。1962年冬,康务学将自己所写真草隶篆四幅,寄呈董必武副主席,以祈教诲。日理万机的董副主席以书相答,并发函说:“承惠大笔数纸,基本功夫甚好,锲而不舍,必可名家。”1963年9月,康务学仿董老笔法,并吟诗二首,寄呈董老求教。随后董老复函康务学:“取法务上,直溯本源,锲而不舍,业将日进,当与唐贤并驱争先。”同时期,他向慕名已久的丰子恺先生寄字求教,丰以其所写《俞宝国风入松词》相赠,并复函勉励:“此幅胜于前者,溶北派书艺,望坚持练习。”其后,丰先生还寄给康《种瓜得瓜》漫画一幅,寓意以《诗经》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鼓励康追求书法真艺,辛勤笔耕,书艺必能大成。1964年春,康务学给浙江美术学院院长、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寄去了自己的书作,并在信函中恳求拜潘为师学习绘画。当潘得知他多年苦练书法的经历后,十分乐意地收下了这位未曾晤面的学生,并多年给予书艺指导。

西进兰州,吸纳陇书风格。在《甘肃日报》记者、名画家耿汉先生的引荐下,向甘肃书画家韩天眷、郝进贤、丁希农、裴建淮、裴广铎、吕郁哉等先生问学求教,受到了各位大师的当面评点指教。在向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韩天眷求教运腕时,韩老说:“运腕在于得度,得度者,既可控制笔锋之节奏,运行之笔势,又可控制住脉络之气。”在康提到运腕方法时,韩老说:“运腕方法甚多,一般来说,初学者先用提腕为宜,一但有了基础,再改为悬腕法。提腕应高提,肘部力量不要着力紧贴台面。悬腕是凌空取势,肘、腕均不着案,姿空而运,可以达到四面势全之功效。”甘肃文史馆馆员、著名书画篆刻家丁希农老先生,审评康务学自书真草隶篆四幅习作后说:“你的魏碑习帖功夫在陇上堪称第一。看得出来,在魏碑上你花过大血本。我非常乐意与你结为书友,共研书艺,共同进步。”丁老在晚年将他与康务学的书信整理成《答武山康务学问篆隶书法》一文,并给康写了一本篆隶字帖,堪为康务学书法集成的先师。

东赴西安,体悟书画气韵。1963年8月在求书问学之途上,康务学专程到西安,拜师问学于长安画派书画大师康师尧、方济众、蔡鹤汀、赵望云、张寒山等。在画室观摩康师尧写工笔花鸟图时,康务学请教如何用笔,康师尧说:“作工笔画,全是手上功夫,一顿一按自有个中奥妙。”在方济众先生画室,康务学拿出两幅习作请求指正,方老认为,书法作品较好,国画功底较差,特别是没有掌握画鹿的技法。边谈便展宣纸,一边画鹿,一边讲技法,使康务学大开眼界。为了解开练习章草时的疑问,康务学又专门师承陕西文史馆馆长张寒山先生,张老对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并把一本章草释文赠给他,嘱言继续练习,精心指教隶书的用笔方法。1975年10月,他又专程赴西安拜访了《长安画派》创始人,当代国画大师石鲁和何海霞。当时处于逆境的石鲁,器重康务学的人品书艺,破例为他作书作画。

游学江南,访师求知真谛。1982年4月,康务学带着书作和疑难问题,先后在苏州、杭州、上海、南京,拜访求知于当代“草圣”林散之、军旅书法大家武中奇、汉碑学者宋季子、书法理论家祝嘉、“左笔”大师费新我、著名画家凌虚、乔木,著名篆书家刘江、书画鉴赏家余任天、著名作家魏绍昌等先生。此行不负苦心人,江南书画大师做人作书的真谛,回解了康务学攀越书山之路的许多疑难问题,并收集了诸多大师的墨珍。


图片1.jpg


北上京都,觅真书法殿堂。神往首都北京,是康务学之夙愿。一到北京,他一头扎进故宫博物院,从古迹墨宝中潜心吸取营养,并拜访了正在鉴定文物的全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先生。刘老点评了书作,并欣然为康书写了对联。后又专程拜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著名漫画家华君武、著名书法家陈叔亮、李铎、谢德萍等先生。此行结识了北派书法大师,切磋了书艺,开阔了眼界,终身受益匪浅。

钟情教育 弘扬书艺

康务学不仅“痴志”于书法艺术,而且钟情于书法教育,为普及书法教育大声疾呼,为践行书法教育呕心沥血,为弘扬国粹艺术四处奔走,也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书法教育谏诤言。康务学早年曾从事教育工作,在洛门、蓼川等学校主讲语文和写字教学,以后虽转职于医疗卫生工作,但时时关注着书法艺术教育。他有感于当时书法教育的薄弱现状,在深思熟虑后,以一个书者的胆气和豪情,于1961年11月4日和1962年冬天,先后给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和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写信,直言“中国书法艺术若要后继有人,就必须号召中、小学生写好字,开设书法课”。此建议得到了董、郭二老的称赞。郭老于1962年8月20日为《人民教育》题词:“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都写的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但要成为一个书法家,那是另有一套专门练习步骤的,不必作为对中小学生的普遍要求。”同期的刊首,还发表了沈尹默专门为青少年所写的《怎样练习毛笔写字》一文,与此同时,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中学生字帖》、《书法教学》等书籍,由此从提倡、鼓励到实施推行中小学生写好毛笔字,受到教育部门、中小学校、艺术院校和报刊杂志的普遍重视,书法艺术的普及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讲学传艺润桃李。上世纪80年代起,康务学每年都要外出拜师访友,切磋书艺,由于广纳百家之长,他在书法艺术的创作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因此慕名求教者和邀请讲学者络绎不绝,一时间仅来自省内外的求教信件就多达千余封。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复信,康务学只能将自己多年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整理成《浅谈书法》一文,发表于《甘肃青年》杂志,作为对众多来信的回复。为了能够让众多书法爱好者当面交流学习,已步入花甲之年的康务学不顾身体疾患和旅途劳顿,先后多次在漳县、通渭、甘谷、泰安等周边县区讲学,也先后来到青海西宁、四川成都讲学。在讲学期间,他还多次在当地举办个人书展,进行现场书法示范,为当地群众书写作品,他的讲学活动得到了当地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巡回讲学的日子里,康务学先后接受函授学员300多名,这些学员当中,既有干部、职工,也有农民和在校学生,还有解放军战士,在他的辛勤指导下,学员学业日进,其中不少已在书法界小有名气。

举办展览传书艺。1988年,康务学应邀赴南京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览,参观交流者逾万人。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尉天池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词,评价说:“康先生早即闻名,近年来的书作古拙遒劲,厚重端庄,显示出沉着自然之美,这对南北书艺之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南京日报》报道:“康务学书法展览,以其独特的大西北风格,使江南的书法爱好者耳目一新。展出的百余幅真、草、隶、篆作品形神各异,具有磅礴豪放的气势,古拙质朴的韵味,飘洒自然的风格,使参观者观赏了甘肃汉晋简牍文书宝库的雄风。展出的草书‘墨守中绳’四字,每字逾二尺,且笔笔精到,神韵高古。”《扬子晚报》报道:“继电影、流行歌曲的‘西北风’之后,来自黄土高原具有北方特色的书法艺术又到了金陵。甘肃书法家康务学的作品近日在鼓楼公园展出,他的法古开新而自成一体的‘北派书法’近年在国内外闻名遐迩。”这次书展引来了名家同道的评点交流,尉天池教授评论:“笔下厚重,气魄大,有个性。”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郁宏达赞曰:“气如虹。”

书法研究创新意。1985年12月,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北省书协、襄樊市文联联合举办了“中国襄阳米芾书会”,甘肃仅特邀康务学出席。积于多年对米芾书风的崇拜和研究,他在大会上宣读了《苕溪诗研习质疑》的论文,对米芾传世墨珍《苕溪诗》和《蜀素帖》发表了见解,引起与会专家的强烈反响,在书会上他展出的书作名震书法界,《书法报》报道文章称:“康务学的书法,沉着有力,遒劲雄健,具有大西北人粗犷豪放的气质。特别是他的行草,质朴古拙,飘洒自然,参差错落,顾盼呼应,横斜疏密,一气呵成。”《襄樊日报》还发表了诗人田小兀《夜观甘肃著名老书法家康务学即兴挥毫有感而作》的七言赞诗,对康务学的书法创作和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

书艺为媒结友情。康务学与甘肃省内书友多有交往,书情浓厚。1990年应定西文联邀请,与省城名流裴广铎、赵正、李宝峰、莫建成、董吉泉,天水画家何晓峰等相聚联谊,增进友情。1999年,“甘肃书法泰斗”顾子惠先生和康务学在康务学书斋“再春堂”即兴挥毫,互赠书作,情谊浓烈。在襄樊中国米芾书会期间,日本书道正、副团长中村紫峰和山本宏臣慕名拜会了康务学,并应求为两位外国书道朋友赠送了作品,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此后,康务学的书法作品应邀三次在日本长野市和犬山市展出,日本《中日新闻报》对此作了报道。

捐墨献珍 服务社会

康务学不仅是颇具成就的书法大家,而且也是一位书画艺术的收藏家和鉴赏家,更是一位无私奉献藏品墨珍、服务家乡文化建设的有识之士。


图片2.jpg


捐献珍藏,回报家乡。康务学一生酷爱书画,在和国内外著名书画家切磋书艺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的书画作品,曾有人找其商谈,愿出高价购买,都被他婉言谢绝。在和家属、子女反复商讨后,康务学毅然将所藏墨宝捐献给国家。1986年9月,他将“文革”期间与妻子舍命保下来的王杰、康有为、张大千、于右任等人的书画作品和部分古砚、拓片等文物无偿捐献给甘肃省博物馆;1992年6月,他又将数十年来拜访求教过程中收到的董必武、郭沫若、胡厥文、潘天寿、丰子恺、华君武、赵望云、关山月、启功、舒同、沙孟海、费新我等66名名家赠送的73幅书画作品,捐献给武山县人民政府,武山县博物馆专门设立了“著名书法家康务学捐献名人书画陈列馆”。

不辞劳顿,义征名作。1989年,受天水市博物馆之邀,康务学专程前往西安、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利用多年来和全国书画界名家广泛交流建立起来的人脉和自己在书画界的影响力,义务征集到唐云、赵梅林、程十发、陈大羽、电影演员白杨等人的书画作品,全部无偿转交天水市博物馆进馆收藏。这一善举,极大丰富了天水市博物馆的书画藏品,为天水书画爱好者观瞻研习提供了便利,为天水的文化建设尽献了赤诚之心。

德艺双馨,誉满陇上。在康务学先生的一生中,70余年不遗余力,锲而不舍学书、求书、传书、献书,播撒翰墨芬芳,培育莘莘学子,收藏古今墨珍,弘扬祖国书艺,执着追求书法艺术的继承传扬,他的事迹多次见诸于《人民日报》《甘肃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书法》《书法》《甘肃画报》《天水日报》等报刊杂志和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和天水电视台;他的书作多次入选全国性书法展览,浙江文史馆,潘天寿、傅抱石、郑板桥等纪念馆收藏多幅作品,江苏淮阴当代碑林和兰州碑林也镌刻了他的书法大作。鉴于康务学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和在文化建设上的贡献,2000年2月,甘肃省文联赠予“文化功臣”匾额。2000年9月,中共天水市委宣传部、天水市文化出版局赠予“献宝传芳”匾额,2002年8月,中共天水市委宣传部、天水市文联赠予“一代书师”匾额,2003年12月,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陆浩题赠“劭德高年”匾额,对康务学给予了极高褒奖。

——本篇文字基本素材来自《百年教育话沧桑》“艺术教育篇”之“书法励神”一节(作者周茂子,原任武山县教育局局长)和《康务学艺术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