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隋初实行科举取士,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明令废除科举制度止,其间经历了1300来年。现在人们对它已经陌生了。但是,人们读史志、读家谱、读诸如《聊斋志异》、《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说,又经常会碰到它,是回避不了的。
“岁进士”不是殿试进士,而是岁贡生的别称。
清朝的殿试进士与“岁进士”有根本区别,不在一个档次上。主要区别在于:第一,选拔途径不同。殿试进士,先要经过乡试(省试),录取后称举人,次年三月到朝廷礼部会试,录取后称贡士,贡士参加皇帝主考的殿试,考中者称进士。进士又分一、二、三甲,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岁进士”不是举人,没有参加会试、殿试的资格。岁贡,是贡入国子监(最高学府,设在北京)生员之一种,获得入监深造的机会,在监读书的称太学生。岁贡是府、州、县学每年从年深的廪生(官府发给膳食津贴)中挨次升贡,故又称“挨贡”。第二,有无科分。殿试进士有科分,按甲子纪年,甲子年考中的称“甲子科”,丁卯年考中的称“丁卯科”等。岁贡生是挨升的,没有科分。第三,任职不同。殿试进士一甲3人分授翰林院撰修、编修,再择优任编修、检讨、庶吉士,余者授各部主事、中书,有些是外派任知县、知州。
所谓“岁进士”,是对于“岁贡(生)”的一种雅化的别称,当然不是真正的进士。明清时代的“岁贡(生)”是“贡生”的一类。
“贡生”是什么?明清科举时期,按期选拔各地府、州、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贡入中央国子监(俗称“出贡”),称“贡生”。清朝的贡生分为岁贡、恩贡、副贡、拔贡、优贡五类,合称“五贡”。其中以“岁贡”(岁贡生)最多。
“岁贡”之名,源于明初“各学(按:指各地的府、州、县学)岁贡一人”。后来因州、县学大小不同而所贡人数有了差别,但“岁贡”之名已经定型。在清代,平度州学每三年贡二人。所以岁贡远比举人(更不比说进士)的人数为多。岁贡之选,例由老资格的“廪生”论资排辈,所以俗称“挨贡”。秀才出贡,就等于在府、州、县学毕业,成了国子监的监生(俗称太学生),取得了出仕做官的资格。按例,开始只能做“候选训导”,就是候补州、县学的副学官。在清代后期,绝大多数的“候选训导”只是一种虚衔,终老无望实授。对于岁贡生来说,最美的称呼便莫过于“岁进士”了。
“岁进士”作为一个雅称,可以写在“私家性”的族谱和碑文里,却不能用于正式的文书中,即使带有“颂扬性”的普通文体如书信、传状里也很少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