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0日(农历9月27),南康康氏宗亲在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南康分会长康秀源的带领下率子忠子信二公后裔前往江西泰和寻根问祖,收集有关康氏文化史料,为南康和谐城康氏宗祠的文化上墙提供更准确的历史依据。
尽管已进入寒冷的初冬季节,天气正下着绵绵地细雨,却丝毫也挡不住众宗亲寻根心切的热情,南康目前有康氏3600多人,大多数是子忠子信二公的后裔。据族谱记载和先辈们的讲述,只知道是明末清初先后从泰和迁徙而来,虽然同一省份,近在咫尺,但由于种种原因,既从未去我们的祖基地探视过,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树有根水有源,我们的祖先到底在哪里安居乐业?长眠于何处?我们正是带着这种探根溯源的迫切心情踏上了前往泰和的寻根之旅。在此得感谢康献堂会长,感谢中华康氏研究会为众宗亲架起了联谊的平台,各地宗亲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在此之前我们先跟江西省分会副会长康明珠及秘书长康良生取得了联系。
早上7点左右由各个支系组成的16名宗亲代表在南康市宝马酒店集中,7点50分左右我们分乘4辆小车驶上了前往泰和的高速公路,冒着细雨,穿越山川,进入吉泰平原,行程2个多小时后顺利到达泰和县城,明珠副会长早已在泰和康氏文化研究会议室等候我们的到来,同时安排了康照训等几位宗亲当导游,我们互相寒暄后小歇一会,安排了行程后便匆匆赶往距离县城二十多公里的“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的康氏第一祠“爵誉康氏宗祠”。爵誉村书记康德九宗亲早闻我们会来,提早在祠堂门口等候我们。
我们一下车就被这雄伟壮观的祠堂外形所吸引,远远望去,两檐外侧就像张翅欲飞的喜鹊,怪不得有“喜鹊牌坊”之称。在康照训等几位本地宗亲的陪同下,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瞻仰着这座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正门是外八字形,左右各两根大约十米高的石柱,外侧朱红色的两石柱上刻有柳体楹联:“娬姥高插云祥钟灵秀,槎江环湧翠兆起人文”,里两柱刻有:“公侯佰子男五等列爵,诗书易礼乐百世延誉”。此时我被正中坊下一块长方形书有“敇赐爵誉”牌匾所吸引,不知其意,忙向照训老师请教,他向我们解释说那是宋朝仁宗皇帝所赐,原来我们的宗祠还有这样辉煌的历史啊。
我们步入祠堂,照训老师向我们作了详细介绍,本祠堂始建于宋朝靖康至绍兴年间,清朝乾隆年间有过扩建,后经历代维修,保存今日之样貌,真可谓历经沧桑。我们边走边看,不仅被这独特的建筑风格所惊叹,更为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所感染,楹联、图案比比皆是,在细细品味中不觉进入二进天井,至正堂前,正中悬挂着“衍庆堂”牌匾,匾下方有三尊画像,中间是泰和康氏始祖延孝,左边是延孝长子国辅,右边是次子国粥,中间设有神案,摆放着历代先祖牌位,延孝公便是从南京徙迁泰和的一世祖,于是我们点燃了香烛,燃放起鞭炮,虔诚的肃立在列祖列宗神位前三鞠躬,愿祖宗护佑后代兴旺发达。
由于时间仓促,根据行程安排,要去子忠、子信二公祠堂和墓地奠祭,只得依依不舍的告别了爵誉古村。我们顾不得吃中饭就又由本地小车带队赶赴三十公里外的横乾,汽车沿着山村公路半小时后在一山岗拐弯处停下,想必这就是子忠公长眠的地方了。这里山清水秀,虽然不能说古树参天,也是树木葱笼,浓阴蔽日,我们冒着细雨在泥泞的小道中跋涉前行,在几位本地宗亲的带领下很快在杂草丛生的半山腰中找到了墓地,墓碑朝东,早晨可见太阳从对面山垇上冉冉升起,隔山便是滔滔赣江,后山龙脉蜿蜒起伏,从远方悠然而来。整个墓基用青砖彻成,气势雄伟,墓碑上方横条刻有“南唐参将军子忠公夫妇合葬墓”,中柱和两侧分别刻有两联,因青苔斑斑字迹难辨,可能平时较少祭祀,四周砖缝间长满杂草和青苔,我们在墓前点燃香烛,行三鞠躬之礼,愿祖宗安息吧!在敬仰叩拜之余,一种愧疚感油然而生,您的后代人口众多,分布甚广,既让您长眠于这杂草丛中,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真是愧对您老人家了。
我们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墓地驱车继续前行,十来分钟后便来到横乾子忠公开基祠堂“镇国第”,祠堂由于年久失修,现已破旧不堪,门口坪中长满杂草,大门被蜘蛛网护卫着,我们绕过祠堂四周,发现原居这里的宗亲大多已搬至新居,呈现眼前的都是破旧危房。然而纵观整个地形地貌你不难发现这确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前方视野开阔,文峰叠起,后背层峦叠峰,交错有致,左边便是滔滔赣江,远处帆船点点,似在水一方,犹如一幅多彩的水墨丹青,纳赣中灵秀。此时我顿生对祖先的敬佩之情,选择此地安居乐业真是独具慧眼,深知临江而居的含义所在,因为过去的交通都是以水运为主。
不觉间已是下午两点多了,我们一行朝原路返回一公里左右来到一幢三层楼房别墅式的农家小院里,这是原居祠堂边的宗亲,前两年在这里盖起了小洋楼,原来明珠副会长早已把中餐安排在这里,在本地宗亲的热情招待下,欢聚一堂共进中餐。由于时间紧迫,饭后便匆匆赶回县城往西方向的塘州古瑞山,先后瞻仰祭拜了三将军子信公开基祠堂“将军第”和位于盈山水库水沿的子信墓。
下午五点多我们依依不舍告别了泰和宗亲驶上了往返遂川的高速公路。冬天的白天本来就短,到达遂川时已经天黑了。江西省康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遂川宗亲康良生早已在遂川碧州高速出口处等候我们多时了。前些日子从良生处获悉碧州镇丰林村康海清家珍藏一幅子文、子忠、子信三公合影画像,这是很有价徝的文化史料,我们正是为此而来。尽管天黑了又下着雨,但大家还是顾不得一天疲劳未曾下车便由良生带路驶向十几公里外的康海清家。看到我们的到来他们一家很是激动,忙拿出水果和本地土特产热情接待了我们,知道我们来意后,七十多岁的海清父亲忙从倒厅夹缝处小心翼翼的取出珍藏了几代的三公画像卷帧,徐徐展开画轴,真是如获之宝,画卷长1.95米,宽1.2米,由于保存时间长,上方边缘记录三公简介处有少许破损,其他均完好如初,画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居中为长兄子文,左右各为子忠、子信,各具神态,均着官帽朝服,从画像中可想象出当年三兄弟为将军时的叱咤风云。此画为清乾隆年间所绘,作者不祥。我们在惊叹画像的杰作之余更为保存画像的清海宗亲一家所敬佩,特别在文革动乱期间能够顶住各种势力把它保存至今着实不易,为保存康氏家族文化史料作岀了贡献,也为我们正在装修的南康和谐城康氏宗祠的文化内容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在此笔者谨代表所有康氏宗亲向为保护康氏文物做出贡献的清海一家衷心感谢!愿更多的族人为我们的家族事业作岀奉献!时间不早,我们赶紧用相机把原图拍了下来,以便制作。
再返回遂川县城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在康良生的精心安排下同遂川几位亲亲一起在康雄洒楼共进晚餐,共叙亲情。席间良生秘书长鼓励大家要加强宗族团结,借助文化研究会这一平台多交流多沟通,还对近期南康市康氏宗祠的装修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南康康氏人口少但人心齐,工期短但工效高。鼓励南康宗亲再接再厉,齐心协力共同把家族事业办好。南康分会长康秀源向大家介绍了祠堂装修的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同时代表南康族人对泰和、遂川宗亲的盛情表示衷心感谢!对保存文物的康清海一家表示崇高敬意!
俗话说没有不散的宴席,晚上十点多我们依依惜别,小车驶上了返回南康的高速公路,车窗外还在下着小雨,此时我的心情也思潮起伏,短短的一天泰和、遂川之行留给我太多的思素,有感慨,也有遗憾,欣慰的是我们终于找到了根,告慰了先祖。遗憾的是我们又愧对祖先,子忠、子信二公开基祠堂都破旧不堪,两处墓地也让人太为伤感,子忠墓连路都没有,子信墓已被盈山水库淹了三分之二。在此笔者建议在适当的时候能否倡议分居各地的两公后裔磋商一下,群策群力共同把这几处急待修缮的地方完善好,以告祖先之灵,护祐后代繁荣昌盛!